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6日
一根竹子的生“金”之旅

鸿叶集团工程师在调试智能上料机器人。 记者 吴骏 摄
□ 记者 邓柱
竹,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阳光、水、养分充足的情况下,一根竹子长到5米只需要25天。
在池州,62万亩毛竹正在拔节生长,朝着百亿元产业迈进,担负着破解塑料污染困局、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使命,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毛竹下山,拢共分几步?
竹子“生金”,必须把山上的竹材转化成山下工厂里的竹制品,在这条产业链上,采伐、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环环相扣。
石台县横渡镇兰关村,漫山遍野的翠绿竹林随风摇曳。一大早,村民舒仁贵就开始上山伐竹。
采伐是竹子下山第一步,这一步并不容易。60岁的老舒和毛竹打了一辈子交道。以前,老舒对采伐竹子的积极性并不高,除了挖一点春笋、冬笋送到集市上售卖,他家的竹林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附近没有加工厂,毛竹砍下来,找车子运到城里,不划算。”
“ 加工厂路途遥远,采伐运输成本高昂是最大问题。”市林业局副局长胡敏说。在池州,拥有万亩以上竹林的乡镇多达24个,5000亩以上竹林的行政村达17个,兰关村就是其中之一,竹林面积高达5800余亩。但是在横渡镇和其他毛竹资源大镇,资源优势鲜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山上的毛竹无人砍伐,山下的工厂材料缺乏,竹产业发展面临两难。
要想让老舒心甘情愿砍竹子,就近甚至就地加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依托毛竹资源优势,池州将竹产业优先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对毛竹林经营权进行规模化流转,实施5个“竹子下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实现竹子就地初加工,破解竹产业发展困境。
现在,老舒只需要把毛竹运送到1公里之外的加工厂,一根竹子就可以卖到十几块钱。
“ 竹林集约化经营,解决了我们加工厂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现在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竹片价格也提高到750元/吨。”兰关村毛竹加工厂负责人舒奇志说,村里的加工厂每年能消化2600吨毛竹。
像兰关村这样的毛竹加工厂,目前全市已建成20多个,带动农户就业近4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初加工后的毛竹继续它的“生金”之旅。
贵池区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及林木收储实施细则,采取“国家储备林+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抢占“以竹代塑”风口,抓好竹林经营的试点示范。目前,贵池区已形成“以竹代塑”产品生产、设备制造、竹材仓储、竹炭加工和竹循环产业园等“四中心+N个循环产业园”的竹产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池州各地聚焦市场化运营、规模化经营、订单化服务,广泛应用毛竹采伐、竹材运输、自动破竹机等新式装备。投资3亿元的东至、石台、青阳竹循环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可年消耗成品毛竹15万吨,年产各种竹制半成品4.5万吨、竹炭2万吨,年产值可达3亿元。竹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市级层面,池州成立安徽中竹仓储有限公司,建设竹制品收储交易中心,年交易额已突破3亿元。成功引进无锡平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自动化初加工、深加工生产设备,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竹制品设备制造中心,推进合作共建安徽省竹产业创新研究院。
打通环节堵点、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池州竹产业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竹材加工,产品有多少?
一根竹子,能加工出多少产品?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叶集团)的答案是170余种!
从竹吸管、竹拼接筷、竹雪糕棒到竹工艺品、竹炭、竹纤维,池州竹被应用到日用工艺品、食品、家具、建材等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走进鸿叶集团的智能竹制品产业园车间,机械臂精准切割,150台设备每日“吐”出500万支竹吸管。这支成本仅0.04元的小小吸管,却是“以竹代塑”的标志性产品之一:每年20亿支的产量,可减少1万吨塑料使用、6万吨碳排放。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国际竹藤组织举办“以竹代塑——应对塑料污染、缓解气候变化”主题边会,鸿叶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受邀参加的民营企业。
2024年,鸿叶牵头制定全球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正式发布,让“池州竹”站上世界舞台。
一根竹子实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如何进一步把竹子“吃干榨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以前,毛竹进入车间经过拉丝后制成各类‘以竹代塑’产品,利用率约为30%,剩余的竹屑销售给其他公司,销售价格仅为300元/吨。”鸿叶集团副总经理杨德震说。
而现在,鸿叶集团把竹屑烘干制成高品质竹炭,5吨换一吨,一吨竹炭能卖到4000元。同时,竹屑热解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可以循环利用。
鸿叶集团与中车集团山东公司联合成立了安徽中济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主攻“全竹循环利用+炭材料精深加工”两大赛道,在池州设立全国分布式循环产业园总部基地,打造年产20万吨竹炭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力争到2030年在全国竹资源丰富地区打造50个以上分布式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园,为实现“双碳”目标树立典范、打造样板。
如今,池州竹产业改革创新实践正在被国内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复制”。截至目前,中济公司已完成安徽岳西、黄山以及浙江淳安、湖南绥宁、四川长宁等21个分布式循环产业园项目签约,池州、黄山、岳西、绥宁等多个分布式循环产业园即将竣工投产。
竹子开发,潜力有多大?
毛竹的最佳采伐时间从每年的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曾经不愿意上山砍竹子的舒仁贵,已经做好了上山的准备。
去年,他砍了50吨毛竹,除了自家的竹子以外,还有村里其他农户家的。再以每吨480元的价格卖给村里的毛竹加工厂,刨去运费还有2万多元收入。
“毛竹加工厂将加工好的竹片以每吨730元的价格卖给鸿叶集团,剩余的竹屑销往铜陵,每吨230元。”兰关村党支部副书记汪志刚说,这几年竹产业发展很快,竹材需求很大。旺季的时候,村里的毛竹加工24小时不停机,去年实现产值300余万元。2022年以来,这个加工厂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余万元。
兰关村旅游资源并不丰富,这满山竹海却引得不少游客来这里放松身心。村民胡秀珍瞅准商机开了一家农家乐,名叫袖珍农庄,这个夏天的每个周末农家乐都高朋满座。“正对竹海的几张桌子特别受欢迎,要提前预定”,胡秀珍开心地说。在兰关村,这样的农家乐已经开了3家,每家年收入都接近6万元。
竹产业成为池州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关联度不断提高。
在位于贵池区马衙街道的九华天池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一座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竹建筑融入青山草地,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油画。“用竹材料替代传统建材,不仅节能环保,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基地负责人刘根友介绍。九华天池利用万亩竹海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辟研学游。
而在主城区的九华旅游平天半岛酒店,“竹六小件”“竹四小件”等竹工艺品甚至竹餐具都深受游客欢迎,成了来自池州的伴手礼。酒店副总经理武霞介绍,去年底,九华旅游旗下8家酒店全面推广“以竹代塑”产品。目前,池州已打造“以竹代塑”进机关食堂、星级酒店等应用推广场景5个,编制竹林观光旅游线路3条、建设竹元素森林康养基地5个,“ 以竹代塑”典型产品竹吸管入选“精品安徽·皖美制造”并登陆央视向全球推介。
依托丰富的竹资源,池州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布局竹旅游、竹康养、竹碳汇等生态消费场景,形成可看、可游、可食、可居、可购的竹产业沉浸式体验链条。“十四五”以来,池州竹产业产值年均增速20%。2024年,池州入选首批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城市,为竹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年实现产值30亿元。
2025年是中国“以竹代塑”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眼下,池州正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社会宣传引导等“五大行动”,计划到2027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一根毛竹的变现,正是池州“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方长华说,池州竹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建立了某一个竹制产品或者“以竹代塑”产业链的一种示范模式,对全国其他竹产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