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6日
太平山房:六百年古建筑中的红色薪火
  □ 记者 张艺楠
  在青阳县陵阳镇所村村,一座承载岁月沧桑与文化积淀的徽派建筑静静矗立于群山环抱之中。门额上“积善流芳”四字历经风雨却依旧鲜亮,这里便是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太平山房。从明代陈氏宗祠到清代民间学馆,从红军抗日先遣队指挥部到如今的红色教育基地,这座建筑跨越时光长河,既沉淀着崇文重教的传统文脉,更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太平山房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陈氏家族祭祀先祖、凝聚族亲的宗祠;至清乾隆年间改为民间学馆,以“兴教劝学、扶助寒门”为宗旨,成为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太平山房也迎来了其历史中最为光辉的一页。
  1934年冬,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转战皖南,途经陵阳地区,在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堵下,红军智袭泥田岭,成功突破封锁。随后,方志敏率领部队进驻所村村,将指挥部设于太平山房。
  “ 刚进村时,村民们对红军并不了解,一些村民甚至因为害怕,躲进了深山老林里。为了打消百姓顾虑,方志敏向大家宣传革命思想,并命令红军战士不要打扰当地老百姓。”太平山房讲解员孙双双介绍,部队严明的纪律和为民请命的实际行动,迅速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不仅如此,红军打击豪强、开仓济贫,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更是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打倒土豪分田地,气死地主和劣绅’等村民自编的民谣传唱至今。”孙双双说。
  部队离开所村前,方志敏还特意留下一个班,共11名战士和11杆枪,帮助当地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在共产党员宁坤山带领下,这支红军游击队活跃在青阳、贵池、石台、太平一带,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成为皖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至此,太平山房成为皖南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理想不畏牺牲的红色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山房作为革命遗址与古建筑珍品得到了高度重视。1985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多次拨款进行系统性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有效保存其明代梁架结构、清代砖雕艺术和整体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建筑本体抗风险能力。同时,地方文物部门协同学术机构,持续挖掘整理相关革命历史,通过口述史采集、档案比对和实物征集,不断完善历史叙事,使红色记忆变得更加清晰和丰满。
  进入新时代,青阳县和陵阳镇秉持“修缮与活化并重”的理念,将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太平山房周边配套建设“红色驿站”等服务设施,提升参观体验,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现在来太平山房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不仅在‘红色驿站’里安排了工作人员,还结合游客需求,把主题展览、实物讲解和周边的乡村风光串了起来。不少游客看完古建、听完红色故事,还会去村里的茶园、民宿逛逛,既能接受革命教育,也能体验乡村生活。”所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安心说。
  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太平山房先后被列为青阳县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安徽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025年6月,太平山房又被池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授予“研学基地”称号,每年接待参观学习人次超3万。“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让人感动,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好这份红色基因。”江西游客王思雨说。
  如今,这座古老的建筑依旧矗立在群山之间,以其庄严而温厚的姿态,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见证着一代代人传承红色薪火、奋进新征程的不懈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