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7日
茶香映初心 履职显担当
□ 通讯员 徐敏可 王慧
晨雾还未散尽,仙寓山的茶园还透着湿润的凉意。石台县人大代表、仙寓镇利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檀伟便踩着露水钻进茶园,指尖划过带着晨露的茶树,裤脚很快沾上泥土。“茶产业是咱仙寓镇的根,作为人大代表,就得把这根护好、养壮。”檀伟的话语里,带着军人特有的笃定。
2011年,檀伟响应号召投身军旅,三年军营生涯淬炼出他不屈不挠的韧劲。2013年,他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当看到利源村仍是重点贫困村、一部分乡亲还挣扎在贫困线上时,他毅然留乡。2014年初,檀伟进入利源村委会工作,从村委、扶贫专干到村党支部副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基层。2021年,通过换届选举,檀伟高票当选为利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年12月当选为石台县人大代表。
从军营到茶山,从退役军人到人大代表,身份在变,但“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始终未改。“如何让仙寓镇的茶叶卖得更好、走得更远”,成了他调研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仙寓镇2.27万亩茶园连绵起伏,产值约4500万元,可茶农们的眉头总锁着。当时,该镇的茶农在南源村村部旁的露天场地进行茶叶交易,下雨天,鲜叶用塑料布遮盖,稍不注意就会被淋湿;高温天气,叶子被烈日暴晒,颜色发红,品质下降,价格大打折扣。身为县人大代表的檀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花费大量时间,深入临时市场调研,把问题一条条记下来:紧邻学校,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茶季时,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露天交易环境导致鲜叶损耗率居高不下… …
“调研不能只看表面,得挖到根上。”2022年,经深入思考后,他提交了《关于建设仙寓镇茶叶鲜叶交易市场的议案》,引起了县里和镇里高度重视。很快,140万元项目资金顺利落地。经过紧张施工,2300平方米的交易市场拔地而起,66个固定摊位为茶农们提供了稳定、舒适的交易场所。“有了这固定摊位,鲜叶能妥善存放,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茶叶泡雨了!”茶农陈满富言语中满是喜悦。
2023年 , 檀伟结合调研数据,又提交了《关于石台县茶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出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茶园“双禁”(禁用剧毒、高毒、禁用农药,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催芽素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投入品)工作。为了让村民们信服,檀伟率先在自家300亩茶叶基地进行示范,采用秸秆覆盖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环保技术,用真真切切的实效给大家算账:“不用剧毒农药,咱们的茶叶能申请绿色认证,价格大幅提升;不早采,茶树能积蓄养分,年年都有好收成。”
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利源村1400亩茶园中,已有400亩完成了“双禁”改造,为3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在茶园务工10年,既能照顾娃,每年还能增收万元,真是帮了我大忙!”脱贫户檀米红说。
茶产业要发展起来,路得先修通。利源村曾被蜿蜒的山路困住,临山路段窄得错不开车,到茶山的路仅容人通行。“茶叶运不出去,再好的议案也白搭。”檀伟带着村两委班子磨破嘴皮,协调7户村民拆猪栏、迁厕所,让出3000平方米建设用地。2022年底,石台首条全村贯通的柏油路建成,黑色路面像绸带绕着山转,还专门为茶农建设两条“采茶路”,仅容人行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可通车的水泥路。“ 以前得走半小时的泥巴路,现在三轮车能直接开到茶山底下。”茶农檀礼寿脸上乐开了花。
“村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就是咱的‘解忧站’。”利源村村民檀四清说,在檀伟的推动下,村里定期召开“民情议事会”,听取村民的心声。檀伟的民情本记得密密麻麻:七组沟渠堵塞3天解决、五保户医疗费垫付当天落实… …自担任县人大代表以来,檀伟累计提出建议10件,闭会期间通过“ 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提出建议50余件。2024年,利源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被县人大常委会评为先进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
“人大代表不是举举手,得让群众看到实在变化。”如今的利源村,柏油路通到家门口,茶园里飘着富硒茶香,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甜。檀伟说:“人大代表的‘考场’在田间地头,只有答好‘民生卷’,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晨雾还未散尽,仙寓山的茶园还透着湿润的凉意。石台县人大代表、仙寓镇利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檀伟便踩着露水钻进茶园,指尖划过带着晨露的茶树,裤脚很快沾上泥土。“茶产业是咱仙寓镇的根,作为人大代表,就得把这根护好、养壮。”檀伟的话语里,带着军人特有的笃定。
2011年,檀伟响应号召投身军旅,三年军营生涯淬炼出他不屈不挠的韧劲。2013年,他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当看到利源村仍是重点贫困村、一部分乡亲还挣扎在贫困线上时,他毅然留乡。2014年初,檀伟进入利源村委会工作,从村委、扶贫专干到村党支部副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扎根基层。2021年,通过换届选举,檀伟高票当选为利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年12月当选为石台县人大代表。
从军营到茶山,从退役军人到人大代表,身份在变,但“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始终未改。“如何让仙寓镇的茶叶卖得更好、走得更远”,成了他调研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仙寓镇2.27万亩茶园连绵起伏,产值约4500万元,可茶农们的眉头总锁着。当时,该镇的茶农在南源村村部旁的露天场地进行茶叶交易,下雨天,鲜叶用塑料布遮盖,稍不注意就会被淋湿;高温天气,叶子被烈日暴晒,颜色发红,品质下降,价格大打折扣。身为县人大代表的檀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花费大量时间,深入临时市场调研,把问题一条条记下来:紧邻学校,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茶季时,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露天交易环境导致鲜叶损耗率居高不下… …
“调研不能只看表面,得挖到根上。”2022年,经深入思考后,他提交了《关于建设仙寓镇茶叶鲜叶交易市场的议案》,引起了县里和镇里高度重视。很快,140万元项目资金顺利落地。经过紧张施工,2300平方米的交易市场拔地而起,66个固定摊位为茶农们提供了稳定、舒适的交易场所。“有了这固定摊位,鲜叶能妥善存放,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茶叶泡雨了!”茶农陈满富言语中满是喜悦。
2023年 , 檀伟结合调研数据,又提交了《关于石台县茶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出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茶园“双禁”(禁用剧毒、高毒、禁用农药,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催芽素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投入品)工作。为了让村民们信服,檀伟率先在自家300亩茶叶基地进行示范,采用秸秆覆盖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环保技术,用真真切切的实效给大家算账:“不用剧毒农药,咱们的茶叶能申请绿色认证,价格大幅提升;不早采,茶树能积蓄养分,年年都有好收成。”
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利源村1400亩茶园中,已有400亩完成了“双禁”改造,为3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8000元左右。“在茶园务工10年,既能照顾娃,每年还能增收万元,真是帮了我大忙!”脱贫户檀米红说。
茶产业要发展起来,路得先修通。利源村曾被蜿蜒的山路困住,临山路段窄得错不开车,到茶山的路仅容人通行。“茶叶运不出去,再好的议案也白搭。”檀伟带着村两委班子磨破嘴皮,协调7户村民拆猪栏、迁厕所,让出3000平方米建设用地。2022年底,石台首条全村贯通的柏油路建成,黑色路面像绸带绕着山转,还专门为茶农建设两条“采茶路”,仅容人行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可通车的水泥路。“ 以前得走半小时的泥巴路,现在三轮车能直接开到茶山底下。”茶农檀礼寿脸上乐开了花。
“村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就是咱的‘解忧站’。”利源村村民檀四清说,在檀伟的推动下,村里定期召开“民情议事会”,听取村民的心声。檀伟的民情本记得密密麻麻:七组沟渠堵塞3天解决、五保户医疗费垫付当天落实… …自担任县人大代表以来,檀伟累计提出建议10件,闭会期间通过“ 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提出建议50余件。2024年,利源村人大代表联络站被县人大常委会评为先进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
“人大代表不是举举手,得让群众看到实在变化。”如今的利源村,柏油路通到家门口,茶园里飘着富硒茶香,村民的笑容越来越甜。檀伟说:“人大代表的‘考场’在田间地头,只有答好‘民生卷’,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