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9日
季节的节律
季节这东西,就跟人的心跳似的,快也快不得,慢也慢不得。快了那是“过速”,慢了叫“失常”,都不行。老话儿讲“天人合一”“天时合一”,真是一点不假,老祖宗的智慧不服不行。
这道理,我少年时在生产队搞“双抢”那会儿,就领教得透透的。记得有一年立秋当天,眼瞅着还有十多亩田的秧没插下去,急得我们队长直抓耳挠腮,恨不得把全队老少都摁到田里。大家伙儿拼了命,月亮都爬上东山头了,结果还是漏了南山背阴那两块“筛子田”(指漏水、贫瘠的田)。没办法,硬着头皮在立秋后第二天才插上秧,就差了那么几个时辰吧!好家伙,后来那秧苗长得蔫头耷脑,稀稀拉拉,秋后一收成,嘿,连早它一天插下去那田的一半都不到!物候这力量,就是这么玄乎,这么不讲情面,真真儿是“节令不等人”。
立秋一过,那天气就应了老话儿:“一寸光阴一寸凉”。秋天的太阳,没了夏天那股子灼人的狠劲儿,照在身上是暖融融的舒服。清晨推开窗,外头那股清气“呼”地就涌进来,直沁肺腑。屋里开了一夜的空调,反倒显得闷浊,哪比得上这天然的清凉?走在路上,风是柔和的,树叶上挂的露珠儿,一颗颗晶莹剔透,跟刚剥出来的珍珠似的。皖南有句俗语叫“秋后十八盆”,意思是立秋之后,洗过大约十八次澡,天就真的凉下来了,不必再像酷暑时一天洗个一两回。都说“ 心静自然凉”,这是修心养性的理儿。可你想想,要是真让人坐在火炉子里头,心再静,那汗珠子也得噼里啪啦往下掉不是?节律到了,自然就凉了,这才是根本。
秋天的好,可不光是枝头的累累硕果。它慷慨得很:天高云淡是它给的,秋高气爽是它送的,那“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也是它铺展开的。有些地方的美,是独独为秋天预备的。女儿在美国密歇根,总念叨着让我秋天去,说那时的密歇根,五彩斑斓,美得醉人。金秋的香山红叶,徽州塔川的秋色盛宴,我都赶过场,确实名不虚传。可说实话,我心里总觉得,家乡的秋色,一点不比这些响当当的地方差!且不说那闻名遐迩的花台,也不提盛名在外的九子岩,单说金秋时节,从青阳到陵阳那段山路——公路两旁的老树,枝头挂满了欲落未落的金黄叶子。车子开过去,眼前一片金碧辉煌,光影流转,简直像一头扎进了季节精心布置的圣殿里头,那份纯粹和浓烈,直撞心坎。
秋天的土壤里头,好像天生就埋着让人静下来想点什么的种子。坐在秋光里,翻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读一句先贤的诗句,故乡的秋景就浮上心头:笔架山下晴川历历,芙蓉湖畔古塔如沉璧静卧。最难忘是陵阳上章村那棵千年银杏,一到深秋,金灿灿的叶子随风飘洒,能铺满半个村庄,厚厚的,一层又一层,伴着清冷的玉露,真像一卷卷贝叶经书,叠折在人间烟火里。秋天的原野空旷辽远,偶尔一只飞鸟掠过,像点在蓝天稿纸上的一个逗号;而田头地角那一座座圆滚滚的稻草垛,稳稳当当立着,可不就是大地这句宏大叙事诗最圆满的句号吗?这时候再想起古人那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真是一点都不矫情,是实实在在的体悟。
我就爱在秋天的路上走。山野里的红柿子,沉甸甸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频频冲我点头致意。板栗也熟了,咧着嘴,使劲挣脱那毛茸茸刺猬壳的包裹,急着在秋光里露个脸。有时还能看见落花生地被野猪或者刺猬拱过,花生果连秧带果被翻出来,那拖家带口的“繁荣”景象,给秋天添了种别样的野趣和生机。我也喜欢赶秋天的集市。村里的老大爷们、大娘大婶,肩挑手提,满满当当都是秋天的馈赠:红皮黄瓤的大山芋,熟得炸开了口的八月炸(木通果),玛瑙珠子似的甜枣,还有水灵灵、红扑扑的菱角菜… …这些宝贝,随着季节的节律,一年不落,世世代代地循环往复。它们有的成了我们案头清雅的点缀,有的则化作舌尖上的至味珍馐,点化着平凡的日子。这季节的节律啊,刻在万物生长里,也融在咱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这道理,我少年时在生产队搞“双抢”那会儿,就领教得透透的。记得有一年立秋当天,眼瞅着还有十多亩田的秧没插下去,急得我们队长直抓耳挠腮,恨不得把全队老少都摁到田里。大家伙儿拼了命,月亮都爬上东山头了,结果还是漏了南山背阴那两块“筛子田”(指漏水、贫瘠的田)。没办法,硬着头皮在立秋后第二天才插上秧,就差了那么几个时辰吧!好家伙,后来那秧苗长得蔫头耷脑,稀稀拉拉,秋后一收成,嘿,连早它一天插下去那田的一半都不到!物候这力量,就是这么玄乎,这么不讲情面,真真儿是“节令不等人”。
立秋一过,那天气就应了老话儿:“一寸光阴一寸凉”。秋天的太阳,没了夏天那股子灼人的狠劲儿,照在身上是暖融融的舒服。清晨推开窗,外头那股清气“呼”地就涌进来,直沁肺腑。屋里开了一夜的空调,反倒显得闷浊,哪比得上这天然的清凉?走在路上,风是柔和的,树叶上挂的露珠儿,一颗颗晶莹剔透,跟刚剥出来的珍珠似的。皖南有句俗语叫“秋后十八盆”,意思是立秋之后,洗过大约十八次澡,天就真的凉下来了,不必再像酷暑时一天洗个一两回。都说“ 心静自然凉”,这是修心养性的理儿。可你想想,要是真让人坐在火炉子里头,心再静,那汗珠子也得噼里啪啦往下掉不是?节律到了,自然就凉了,这才是根本。
秋天的好,可不光是枝头的累累硕果。它慷慨得很:天高云淡是它给的,秋高气爽是它送的,那“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也是它铺展开的。有些地方的美,是独独为秋天预备的。女儿在美国密歇根,总念叨着让我秋天去,说那时的密歇根,五彩斑斓,美得醉人。金秋的香山红叶,徽州塔川的秋色盛宴,我都赶过场,确实名不虚传。可说实话,我心里总觉得,家乡的秋色,一点不比这些响当当的地方差!且不说那闻名遐迩的花台,也不提盛名在外的九子岩,单说金秋时节,从青阳到陵阳那段山路——公路两旁的老树,枝头挂满了欲落未落的金黄叶子。车子开过去,眼前一片金碧辉煌,光影流转,简直像一头扎进了季节精心布置的圣殿里头,那份纯粹和浓烈,直撞心坎。
秋天的土壤里头,好像天生就埋着让人静下来想点什么的种子。坐在秋光里,翻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读一句先贤的诗句,故乡的秋景就浮上心头:笔架山下晴川历历,芙蓉湖畔古塔如沉璧静卧。最难忘是陵阳上章村那棵千年银杏,一到深秋,金灿灿的叶子随风飘洒,能铺满半个村庄,厚厚的,一层又一层,伴着清冷的玉露,真像一卷卷贝叶经书,叠折在人间烟火里。秋天的原野空旷辽远,偶尔一只飞鸟掠过,像点在蓝天稿纸上的一个逗号;而田头地角那一座座圆滚滚的稻草垛,稳稳当当立着,可不就是大地这句宏大叙事诗最圆满的句号吗?这时候再想起古人那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真是一点都不矫情,是实实在在的体悟。
我就爱在秋天的路上走。山野里的红柿子,沉甸甸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频频冲我点头致意。板栗也熟了,咧着嘴,使劲挣脱那毛茸茸刺猬壳的包裹,急着在秋光里露个脸。有时还能看见落花生地被野猪或者刺猬拱过,花生果连秧带果被翻出来,那拖家带口的“繁荣”景象,给秋天添了种别样的野趣和生机。我也喜欢赶秋天的集市。村里的老大爷们、大娘大婶,肩挑手提,满满当当都是秋天的馈赠:红皮黄瓤的大山芋,熟得炸开了口的八月炸(木通果),玛瑙珠子似的甜枣,还有水灵灵、红扑扑的菱角菜… …这些宝贝,随着季节的节律,一年不落,世世代代地循环往复。它们有的成了我们案头清雅的点缀,有的则化作舌尖上的至味珍馐,点化着平凡的日子。这季节的节律啊,刻在万物生长里,也融在咱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