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2日
靶向破堵,助力教师走出“三难”困境
  □章俊
  作为安徽省章俊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目睹了成员在专业成长中遭遇的三重阻碍:课题研究时,选题难平衡价值与专长,研究常因方法不当陷入停滞;专业阅读中,不知如何筛选著作,繁忙工作总打乱阅读计划;教育写作上,虽心有感悟,却因技巧与规范欠缺,难将想法转化为文字。这些短板虽阻碍成长,却也指明了突破方向。工作室于是靶向破堵,助力教师实现专业蝶变。
  锚定教学问题,攻坚课题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难、大单元教学推行受阻、教学评难以达成一致、跨媒介阅读融入课堂障碍等问题,让教师陷入教学困境。
  面对这些难题,我带领工作室积极突围。我与成员童志国申报省教科院课题《指向培养高阶思维的高中语文读写融合研究》,深度剖析读写融合要点,探寻高阶思维培养路径;与市教研员张婷申报省电教馆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研究》,挖掘跨媒介手段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作用。
  在我的带动下,成员们纷纷行动。陈利玲、鄢雨苗主持市级课题《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小说教学策略研究》,张黄霞、许信霞开展《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思辨类文本教学策略研究》,阮镇、陈东升攻坚《大单元背景下高中散文教学策略研究》,袁芳、汪异莎主持《先秦诸子散文阅读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研究》。此外,周伟、江丽娟结合校本作业设计,申报《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策略探究》;张西雨、胡志勇立足德育,开展《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我要求成员全程参与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与结题。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经验,拓宽了视野,实现专业突破,为课堂注入新活力。研究成果解决了实际教学问题,吸引周边学校许多教师参与,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课题结题后,大家仍向省级课题冲击,持续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持。
  扎根阅读积累,淬炼专业素养
  当下知识更新迅速,阅读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但成员存在阅读缺乏规划、动力不足、内容零散、时间难保障及与教学融合度低等问题,制约专业提升。
  为此,我带领工作室制定系统阅读计划,鼓励成员涉猎人文、教育教学、语文学科等领域,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采用灵活阅读方式,尊重个性化习惯,激发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与教学实践融合。
  年度计划中,我要求每位成员每年研读10本多领域著作,构建知识体系,筑牢理论根基,同时撰写读书笔记深化理解。
  阅读方法上,倡导“拿来主义”,鼓励成员按兴趣与教学需求筛选读物,确保阅读精准高效;推崇“随其所愿”,摒弃内容与时间限制,让阅读成为融入教学生活的愉悦习惯。
  工作室以目标愿景为导向,秉持信任协同理念,营造特色组织文化,以关爱尊重激发成员潜力。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工作观念从被动变主动,创新方法频出,在教学竞赛中屡创佳绩,科研成果丰硕,实现专业跨越。
  聚焦写作突破,锻造教师笔力
  成员在写作上常对学术论文及专业术语望而却步,写作成为难题。
  针对这一困境,我带领工作室制定系统提升方案,多维度突破。
  引入教学实录写作,要求成员记录课堂全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环节推进、学生反应等细节。这能让成员捕捉课堂关键信息,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为反思提供素材,同时锻炼文字描述能力,生动还原教学现场。
  鼓励成员讲述学生成长故事,捕捉教育温暖瞬间,为写作注入人文关怀;要求书写备课与教学反思,复盘课堂得失,积累经验;引导剖析教育现象,探寻规律,提升理论水平。通过这些举措,成员写作能力逐步提升。
  我带领成员研究教育类杂志用稿取向,把握写作方向,鼓励积极投稿。近两年,成员累计发表教学类文章100余篇,体现了阅读、写作、原创命题等能力的显著提升。曾经畏惧写作的成员,如今已能自如地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有效拓宽了专业发展空间。
  从初入职场的迷茫到从容应对教学,从单一方法到多元创新,从浅知理论到深入钻研,我欣慰地看到,成员们正向着更高的专业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池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