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9日
江湖联动纾旱情 科学调度保粮仓

东至县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科学抗旱、追肥。

  □ 通讯员 赵玲玲 文/图
  清晨,香隅镇老虎岗排涝站副站长鲍雪斌站在太泊湖节制闸前,一点点拧动启闭机。闸门轻轻开启,“哗啦啦”的湖水顺着闸口倾泻而下,3小时后, 2.1万亩水稻“喝饱”了水。
  这是该镇24小时内启动的“第二水源”。在3公里外的老虎岗电力排灌站,马达轰鸣,长江水正以每秒9立方米的流量注入低排渠,向着临江、老虎岗、合阜、花山等村奔去。
  两股水流,一条来自湖,一条来自江,在“鱼米之乡”的土地上交汇成同一条生命线,守护着“皖江粮仓”。
  7月下旬以来,香隅镇持续高温少雨,累计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七成。目前,全镇4.6万亩水稻正值孕穗、0.35万亩玉米进入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急速下跌,旱象露头即告急。
  “不能让丰收在望的秋粮减产!”该镇党委政府当即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水利、农业、应急等多部门迅速行动,“日会商、夜调度”成为常态。
  “太泊湖是我镇最大的过境湖泊,也是香山、金鸡、香泉3个村的‘头顶水’。”鲍雪斌介绍,7月底起,镇防指决定“开闸放水”,根据水稻需水规律,节制闸每天均匀下放1米水层,每次约15万立方米,既避免水位骤降导致生态损伤,又能保证下游2万余亩农田“细水长流”。
  “闸口抬几厘米、放多长时间,都要根据田里的实时墒情决定。”鲍雪斌说,镇水利站、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日会根据现场勘察、墒情监测点数据,精准调度水资源。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靠党委政府、靠科学调度,也靠我们自己。”东至恒翔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方友来说,湖水通过闸口进入香口河后,公司启动8台机泵抽水灌溉,1500亩水稻丰收在望。
  为解决地势较高区域的灌溉难题,该镇把目光投向了滚滚长江水。老虎岗电力排灌站2台机组24小时不停机,通过两级提水,将源源不断的长江水送往4个行政村。
  “ 两条水脉互不交叉,互为备份。”该镇防指副指挥长、党委委员吴义敏指着墙上的水系图说,“如果长江水位受潮汐影响取水困难,太泊湖那边可以立即加大流量;若湖区上游来水减少,长江泵站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确保4万余亩农田始终有水可灌。”
  在“江湖联手”保粮仓的同时,镇村干部全部下沉一线,对缺水田块逐丘逐块建档立卡,动态销号。截至目前,该镇已对境内现有9座拦河堰进行加固整修,最大限度蓄存宝贵水源,并在香隅河支流架设3座临时泵站、35台套机泵,将“末梢水”送到以往灌溉死角。
  “我村已启动桥头抗旱站3台抗旱机泵,保障茅林片2000余亩、丰收圩1000余亩稻田供水。”临江村党总支书记汪程说,村里还动用挖掘机清理沟渠近10公里,不少村民自发加入抗旱队伍,主动清理沟渠,打通抗旱“最后一米”。
  为帮助农户科学抗旱、追肥,该镇农技人员、“土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分片包村、分类施策,现场“把脉”。推广“浅湿干”间歇灌溉、微喷带节水技术,每亩次节水30%以上;对高耗水作物实行错峰轮灌,优先保水稻、保口粮;同步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积极谋划提水泵站、抗旱应急管道建设,力争“旱后少受灾、长期能受益”。
  截至目前,该镇累计投入抗旱资金85万元、机械200余台次,灌溉面积达4万余亩,水稻、玉米总体长势好于预期,全镇秋粮有望实现稳产。
  “抗旱不仅是与天灾赛跑,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香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阜颍表示,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研判会商,坚持人民至上、系统观念,进一步完善“蓄、引、提、调”工程体系,把“一时应急”转化为“长久治理”,让每一滴水滋养希望,让每一寸土地生出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