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0日
秋浦长流 红色永续
池州市第八中学高一(18)班 王毓琪
指导老师:章俊
“历史偏爱有雄心的民族,命运偏爱有梦想的人生。”在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的墓碑前,当母亲的手轻抚石碑上的烫金大字时,我忽然懂得了那句话的份量,这份厚重藏在池州的山水间,藏在祖辈的故事里,更藏在纪念馆中那些带着战火痕迹的旧物里。
秋浦河是一条铭记历史的河。奶奶曾说,抗战时期,河上的木船不载鱼货,专载穿粗布衣裳的战士,他们是秋浦人民抗日自卫军,趁夜色往山中运送弹药。
纪念馆里,一艘泊在展台的小木船静静诉说着往事:船身有道裂缝,木头被水浸得发黑,船舷上还留着弹痕。讲解员告诉我们,1943年,游击队在贵池殷汇镇反“扫荡”时,就是靠着这样的木船,在芦苇荡中隐蔽三天三夜,最终将药品送进山里。
展柜里的一件蓝布衫,让母亲停住了脚步。蓝布衫已经洗得发白,衣襟上有点点暗痕。“这是烈士的遗物。”讲解员说,1945年,他为掩护群众转移,不幸中弹,鲜血染红布衫。牺牲前他还将干粮塞给孩子:“快吃,长大了要记得,咱们的家,得自己守。”他说的“家”,是池州的山,是秋浦的河,是我们如今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日子。
尾厅墙上,一张巨幅照片展现着今日秋浦河畔:渔舟唱晚,青山如黛,孩童在放飞风筝。照片旁边,陈列着游击队曾用过的煤油灯、土枪和一本泛黄的《党员手册》,扉页的铅笔字迹依然清晰:“池州的山,一寸也不能丢;池州的人,一个也不能伤。”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落在秋浦河面上,把河水染成了暖金色。我胸前的团徽格外明亮,这一刻,我真正明白了,这“红色”是烈士的热血,是木船上的星火,是家乡人永不褪色的信仰。
“ 红色基因”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纪念馆里染血的蓝布衫,是秋浦河水护送的运药船,是《党员手册》上的铮铮誓言,它将伴随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田野里丰收的欢歌笑语,以及我们铿锵的脚步声,汇入新时代的壮丽征程。
指导老师:章俊
“历史偏爱有雄心的民族,命运偏爱有梦想的人生。”在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园的墓碑前,当母亲的手轻抚石碑上的烫金大字时,我忽然懂得了那句话的份量,这份厚重藏在池州的山水间,藏在祖辈的故事里,更藏在纪念馆中那些带着战火痕迹的旧物里。
秋浦河是一条铭记历史的河。奶奶曾说,抗战时期,河上的木船不载鱼货,专载穿粗布衣裳的战士,他们是秋浦人民抗日自卫军,趁夜色往山中运送弹药。
纪念馆里,一艘泊在展台的小木船静静诉说着往事:船身有道裂缝,木头被水浸得发黑,船舷上还留着弹痕。讲解员告诉我们,1943年,游击队在贵池殷汇镇反“扫荡”时,就是靠着这样的木船,在芦苇荡中隐蔽三天三夜,最终将药品送进山里。
展柜里的一件蓝布衫,让母亲停住了脚步。蓝布衫已经洗得发白,衣襟上有点点暗痕。“这是烈士的遗物。”讲解员说,1945年,他为掩护群众转移,不幸中弹,鲜血染红布衫。牺牲前他还将干粮塞给孩子:“快吃,长大了要记得,咱们的家,得自己守。”他说的“家”,是池州的山,是秋浦的河,是我们如今安安稳稳坐在教室里读书的日子。
尾厅墙上,一张巨幅照片展现着今日秋浦河畔:渔舟唱晚,青山如黛,孩童在放飞风筝。照片旁边,陈列着游击队曾用过的煤油灯、土枪和一本泛黄的《党员手册》,扉页的铅笔字迹依然清晰:“池州的山,一寸也不能丢;池州的人,一个也不能伤。”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落在秋浦河面上,把河水染成了暖金色。我胸前的团徽格外明亮,这一刻,我真正明白了,这“红色”是烈士的热血,是木船上的星火,是家乡人永不褪色的信仰。
“ 红色基因”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纪念馆里染血的蓝布衫,是秋浦河水护送的运药船,是《党员手册》上的铮铮誓言,它将伴随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田野里丰收的欢歌笑语,以及我们铿锵的脚步声,汇入新时代的壮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