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14日
用环境打底做活产业富农文章
□记者石泽丰
  
  步出为民服务中心的院门,正面青山翠竹,一旁流水淙淙,穿村而过;毗邻的田园里,抽薹的青菜、大蒜种满菜畦。不远处,数个黑木耳钢构大棚立在田间。“这是咱村民自己的产业,眼前这座大山的西面,就是我们村招商引资过来的1200多亩白茶基地。”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乡村振兴指导员胡新龙边走边介绍。行走在该村户户通水泥路面上,无不让人赞叹这里良好的环境。这是3月7日,记者在和平村所经历的感受。
  胡新龙说:“我们山区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当前,村“两委”正在建设桥里桥外美丽乡村点。”就在他眼前的来龙山脚下,新建的红色广场格外醒目。据了解,这里安葬过4名革命烈士。为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美丽乡村点建设之时,和平村就把红色广场建设项目纳入了其中。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时,和平村一方面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终端,另一方面,就地取材,利用河床的鹅卵石、民房老砖铺台阶做文化墙。同时,还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章胜国家就是去年被评出的一户“美丽庭院”,在他家院内,盆景、花卉争奇斗艳,屋里屋外家什摆放整齐,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见我们要进来,章胜国的妻子连忙开门相迎。她说:“现在村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农民生产生活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有了强大的奋进力量以及良好的生态资源,在和平村“两委”一班人看来,乡村振兴还要把产业提上去,只有这样,村民们才会更加富裕富足。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引导村民进行特色种植,鼓励他们创业就业。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和平村许多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找到了一条种植黑木耳的道路,全村500余户人家就有60多户种植黑木耳。章荣开就是其中的一个种植大户,他家种植规模近两万棒,年纯利润达8万多元。章荣开说:“我家每年忙不过来的时候,都要请一些村民前来帮忙,按日支付他们工资。”产业的带动,着实让村民受益不小。在白茶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山头上茶棵翠绿,尽显茶园一派丰收的景象。胡新龙说:“这个项目是我们2018年引进的,它是梅街镇特色农林业龙头产业,总投资1.43亿元,即将进入采摘期,2024年将全面达到丰产期。届时可年产优质白茶3.7万公斤,产值超3000万元。”据他统计,因项目的带动,近年来,该村每年有110多户村民从中受益。

Copyright © 2006-2008 chiznews.com
  主办单位:池州日报社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东湖中路315号 联系电话:0566--2037332 PostCode:247000
  备案号: 皖政新办备06018号 ICP号:皖ICP备 0600904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