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5月13日
“华尔泰”参观记
华尔泰,东至经济开发区的明星企业,去年9月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池州市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工业企业!
前些日子,我和原来在东至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一班老同事应邀来到这里参观。
董事长吴李杰先生,领着我们乘坐观光车在近一个平方公里的厂区里巡回:数不清的冷却塔错落有致,偶尔有几只小鸟在其间飞来飞去;乳白色的厂房,在阳光的照耀下,淡雅、清新;化工企业独有特色的管网,纵横交错,排列整齐有序;道路两旁和厂房四周的空地上栽种着鲜花或铺着草坪,微风吹拂,散发出阵阵清香;芳草如茵的草坪中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形态各异的文化石,上面篆刻的励志短语,引人振奋;厂房车间内的中控室里,墙上是整齐排列的视频,地面中间是整齐排列的操控台,操控台前一排年轻的操控员在操作着电脑……
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管理,令我们这些曾经为这里的生存、自强、崛起谋划并为之奋斗的老人们感到兴奋。
更令我们兴奋的是那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和闪闪发光的名片——
硝酸产能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市场占有率第一位;以硝酸为基础的延伸产品已达10多个,多个化工产品填补了安徽省空白;
企业年产值已达20个亿,利税3个亿,待明年新上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翻番,达到40个亿。企业净资产超过20……
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移交给地方的“小三线”化工企业,交通不便,两头在外,停产多年,濒临倒闭,在经历了千万曲折与磨难,化蛹成蝶,成为市值超60个亿的上市公司,这在安徽省当年军转民的“小三线”企业中可谓一枝独秀!在全国也称得上屈指可数!
老同志们看到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当年的自强化工厂奇迹般地蝶变成“华尔泰”,崛起为江南化工企业的“龙头”,实现了东至几代人的化工梦,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大家纷纷回忆起当年“小三线”移交给地方时,缺资金、缺技术的窘境:县委、县政府为盘活“三线”资产,恢复企业生产,四处寻求技术合作,千方百计筹措生产资金,付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当年为了保“自强”,而采取卖泸东化工厂设备、把东流化肥厂设备合并到“自强”,向全县吃“财政饭”的人每人借半个月工资等措施,实施时,县委县政府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老同志们无不感慨地说,华尔泰今日的辉煌,凝聚着东至县委、县政府几代人的心血;汇聚了企业员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
大家感到更加自豪的是,当年在企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县委、县政府大胆而明智地选择了两位勤于思考,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创新,并且能够敏锐发现和善于把握发展机遇的企业“掌舵人”!
一位是最后一任自强化工总厂厂长黄学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在对全县化工企业实施“卖一家、关一家、改一家”重大战略决策时,从县计经委选派黄学良出任自强化工总厂厂长,他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三个一”的战略,完成了对自强化工总厂合成氨和硝酸生产线的第一次技术改造,使企业降本增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扭亏为盈;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成了企业公司制改造和“破产核呆”,使企业轻装上阵,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狠抓“三支队伍”(管理、技术、营销)建设,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可靠的基础。
另一位是现任董事长吴李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化工产品市场出现重大变化,“自强”生产的合成氨、硝酸、化肥等产品严重滞销、库存大量积压,企业出现返亏,在企业难以为继的紧要关头,已是县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县长黄学良,力排众议,说服县委县政府批准已从自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岗位辞职从事个体职业的吴李杰重返“自强”,担任公司总经理。
吴李杰,一个从汽车司机,到车队队长、销售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在本企业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过化工,没有在企业担任过“一把手”。在企业遭遇市场风险、发展形势严峻的关键时刻,他能不能挑得起这副重担?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东至化工的前途,关系到1000多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但吴李杰不负众望!他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运作能力,迅速打开市场,使企业摆脱困境;先后通过产权改革,引资重组,靠大引强,将企业发展壮大;坚持技术改造、不断创新,先后投入十几个亿用于技术改造,取得实用专利110多项,使企业走进同行前列。
县委县政府推动“自强”实行民营化之后,吴李杰以更大的气魄大胆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金禾化工股份公司控股,使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而当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后,金禾股份作为最大股东,对公司单独进入资本市场受到制约时,吴李杰又提出“以小(股)吃大(股)、回购股权”,收购了金禾所控有的股份,重新成为“华尔泰”真正的“掌门人”!
从“自强”到“华尔泰”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人才是企业发展起决定性的因素!这也是我们这次参观“华尔泰”最深切的体会。
前些日子,我和原来在东至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一班老同事应邀来到这里参观。
董事长吴李杰先生,领着我们乘坐观光车在近一个平方公里的厂区里巡回:数不清的冷却塔错落有致,偶尔有几只小鸟在其间飞来飞去;乳白色的厂房,在阳光的照耀下,淡雅、清新;化工企业独有特色的管网,纵横交错,排列整齐有序;道路两旁和厂房四周的空地上栽种着鲜花或铺着草坪,微风吹拂,散发出阵阵清香;芳草如茵的草坪中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形态各异的文化石,上面篆刻的励志短语,引人振奋;厂房车间内的中控室里,墙上是整齐排列的视频,地面中间是整齐排列的操控台,操控台前一排年轻的操控员在操作着电脑……
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管理,令我们这些曾经为这里的生存、自强、崛起谋划并为之奋斗的老人们感到兴奋。
更令我们兴奋的是那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和闪闪发光的名片——
硝酸产能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市场占有率第一位;以硝酸为基础的延伸产品已达10多个,多个化工产品填补了安徽省空白;
企业年产值已达20个亿,利税3个亿,待明年新上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翻番,达到40个亿。企业净资产超过20……
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移交给地方的“小三线”化工企业,交通不便,两头在外,停产多年,濒临倒闭,在经历了千万曲折与磨难,化蛹成蝶,成为市值超60个亿的上市公司,这在安徽省当年军转民的“小三线”企业中可谓一枝独秀!在全国也称得上屈指可数!
老同志们看到经过3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当年的自强化工厂奇迹般地蝶变成“华尔泰”,崛起为江南化工企业的“龙头”,实现了东至几代人的化工梦,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大家纷纷回忆起当年“小三线”移交给地方时,缺资金、缺技术的窘境:县委、县政府为盘活“三线”资产,恢复企业生产,四处寻求技术合作,千方百计筹措生产资金,付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当年为了保“自强”,而采取卖泸东化工厂设备、把东流化肥厂设备合并到“自强”,向全县吃“财政饭”的人每人借半个月工资等措施,实施时,县委县政府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老同志们无不感慨地说,华尔泰今日的辉煌,凝聚着东至县委、县政府几代人的心血;汇聚了企业员工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
大家感到更加自豪的是,当年在企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县委、县政府大胆而明智地选择了两位勤于思考,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创新,并且能够敏锐发现和善于把握发展机遇的企业“掌舵人”!
一位是最后一任自强化工总厂厂长黄学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在对全县化工企业实施“卖一家、关一家、改一家”重大战略决策时,从县计经委选派黄学良出任自强化工总厂厂长,他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三个一”的战略,完成了对自强化工总厂合成氨和硝酸生产线的第一次技术改造,使企业降本增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扭亏为盈;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成了企业公司制改造和“破产核呆”,使企业轻装上阵,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狠抓“三支队伍”(管理、技术、营销)建设,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定可靠的基础。
另一位是现任董事长吴李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化工产品市场出现重大变化,“自强”生产的合成氨、硝酸、化肥等产品严重滞销、库存大量积压,企业出现返亏,在企业难以为继的紧要关头,已是县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县长黄学良,力排众议,说服县委县政府批准已从自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岗位辞职从事个体职业的吴李杰重返“自强”,担任公司总经理。
吴李杰,一个从汽车司机,到车队队长、销售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在本企业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过化工,没有在企业担任过“一把手”。在企业遭遇市场风险、发展形势严峻的关键时刻,他能不能挑得起这副重担?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东至化工的前途,关系到1000多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但吴李杰不负众望!他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运作能力,迅速打开市场,使企业摆脱困境;先后通过产权改革,引资重组,靠大引强,将企业发展壮大;坚持技术改造、不断创新,先后投入十几个亿用于技术改造,取得实用专利110多项,使企业走进同行前列。
县委县政府推动“自强”实行民营化之后,吴李杰以更大的气魄大胆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金禾化工股份公司控股,使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而当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后,金禾股份作为最大股东,对公司单独进入资本市场受到制约时,吴李杰又提出“以小(股)吃大(股)、回购股权”,收购了金禾所控有的股份,重新成为“华尔泰”真正的“掌门人”!
从“自强”到“华尔泰”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人才是企业发展起决定性的因素!这也是我们这次参观“华尔泰”最深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