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05日
杨店街上的铁匠铺
倪师傅说:“打铁是个辛苦活。”倪师傅大名倪胜德,是贵池区牛头山镇杨店村铁匠铺的第六代传人。
今年70岁的倪师傅,一头雪花似的白发,有点仙风道骨;目光炯炯有神,犹如打铁时飞溅的火花;肤色油亮似铁,闪烁着健康的光泽。倪师傅的铁匠铺,位于杨店街上的“中心地带”,一间门面,两层楼,店门头上挂了大字招牌:“铁匠铺”,华文琥珀体,赭红颜色,颇能吸人眼球。
走进倪师傅的铁匠铺,一种曾经非常熟悉的场景扑入眼帘:四方墙壁被煤烟熏得黢黑,屋子正中是用红砖砌的一座偌大火炉,火炉的左边是铁砧,右边是一个装满水的铁桶。后壁边摆了一张旧椅子,椅子上放了一台沾满灰尘的电风扇。不大的工作间里,零乱地堆放着钢材和煤炭。
打铁需要师徒两人紧密配合,师傅使小锤,徒弟抡大锤。小锤轻敲,大锤狠砸。无论是打镰刀,还是制锄头,师徒二人在敲打之前,胸中有“丘壑”,脑中有图纸。师傅手里的小锤是主锤,如同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掌管节奏和韵律,“叮当,叮叮当……”好似一首打击乐,几百米以外都能感受到这铿锵的节奏。
一般人以为,徒弟抡大锤很累很辛苦。其实不然,师傅比徒弟更辛苦,因为师傅右手握小锤不停地敲,左手还须执一把铁钳,钳子夹着铁块,要不停地翻动和调整铁块的角度。在工作期间,师徒两人一声不吭,只听得大锤和小锤在交流,在对话。大锤和小锤,仿佛是心心相印的情侣,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对方便能心领神会。
倪师傅肚子里有不少关于打铁的“金句”:“铁匠脾气暴,逮着就死打。”“铁匠的围腰,一身的火眼。”“打铁无样,边打边相。”倪师傅老家在江北,早年他的父亲逃荒到杨店。那时,杨店附近的“三万圩”还未筑成,春夏季节发大水时便是一片汪洋,只有几个地势略高的坝墩露出水面,民众便在坝墩上搭棚居住。倪师傅的父亲也在墩子上搭建了一个棚子,开启了铁匠生涯,借此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
“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以往,师傅教徒弟都要“留一手”,致使某些手工业技术日渐式微。可是,倪胜德的铁匠手艺却是父子间代际相传,至今已传承六代,倪师傅的铁匠铺已成为杨店街上名副其实的“老字号”。父亲教儿子,总是“铁了心”倾囊相授,一定会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来的“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六代的“技术积累”,让倪氏的铁匠技艺“炉火纯青”,也因此,那些年,倪氏铁匠铺生意兴隆,名播遐迩。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影响一个行业的兴与衰。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农业生产机械化替代了人工劳作,锄头、铁锹、钉耙、镰刀、犁耙等农具渐渐被淘汰,家用的菜刀、锅铲等生活用具,也转由工厂流水线生产。倪师傅说,他的铁匠铺现在也少有顾客,曾经日夜不熄的红红炉火已经不常点燃,往日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尘里。倪师傅的下一代也不再继承“烟熏火燎”的铁匠手艺,实现了“华丽转身”——儿子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安了家,在豪华气派的写字楼上,从事IT行业设计工作。
铁匠铺,豆腐店,印染坊……这些传统手工业,尽管已经沦为“夕阳行业”,但在杨店街上,还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些老字号店铺,见证了往昔的风华,氤氲着淡淡的乡愁,勾起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绵绵回忆。
今年70岁的倪师傅,一头雪花似的白发,有点仙风道骨;目光炯炯有神,犹如打铁时飞溅的火花;肤色油亮似铁,闪烁着健康的光泽。倪师傅的铁匠铺,位于杨店街上的“中心地带”,一间门面,两层楼,店门头上挂了大字招牌:“铁匠铺”,华文琥珀体,赭红颜色,颇能吸人眼球。
走进倪师傅的铁匠铺,一种曾经非常熟悉的场景扑入眼帘:四方墙壁被煤烟熏得黢黑,屋子正中是用红砖砌的一座偌大火炉,火炉的左边是铁砧,右边是一个装满水的铁桶。后壁边摆了一张旧椅子,椅子上放了一台沾满灰尘的电风扇。不大的工作间里,零乱地堆放着钢材和煤炭。
打铁需要师徒两人紧密配合,师傅使小锤,徒弟抡大锤。小锤轻敲,大锤狠砸。无论是打镰刀,还是制锄头,师徒二人在敲打之前,胸中有“丘壑”,脑中有图纸。师傅手里的小锤是主锤,如同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掌管节奏和韵律,“叮当,叮叮当……”好似一首打击乐,几百米以外都能感受到这铿锵的节奏。
一般人以为,徒弟抡大锤很累很辛苦。其实不然,师傅比徒弟更辛苦,因为师傅右手握小锤不停地敲,左手还须执一把铁钳,钳子夹着铁块,要不停地翻动和调整铁块的角度。在工作期间,师徒两人一声不吭,只听得大锤和小锤在交流,在对话。大锤和小锤,仿佛是心心相印的情侣,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对方便能心领神会。
倪师傅肚子里有不少关于打铁的“金句”:“铁匠脾气暴,逮着就死打。”“铁匠的围腰,一身的火眼。”“打铁无样,边打边相。”倪师傅老家在江北,早年他的父亲逃荒到杨店。那时,杨店附近的“三万圩”还未筑成,春夏季节发大水时便是一片汪洋,只有几个地势略高的坝墩露出水面,民众便在坝墩上搭棚居住。倪师傅的父亲也在墩子上搭建了一个棚子,开启了铁匠生涯,借此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
“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以往,师傅教徒弟都要“留一手”,致使某些手工业技术日渐式微。可是,倪胜德的铁匠手艺却是父子间代际相传,至今已传承六代,倪师傅的铁匠铺已成为杨店街上名副其实的“老字号”。父亲教儿子,总是“铁了心”倾囊相授,一定会把自己几十年摸索出来的“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六代的“技术积累”,让倪氏的铁匠技艺“炉火纯青”,也因此,那些年,倪氏铁匠铺生意兴隆,名播遐迩。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影响一个行业的兴与衰。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农业生产机械化替代了人工劳作,锄头、铁锹、钉耙、镰刀、犁耙等农具渐渐被淘汰,家用的菜刀、锅铲等生活用具,也转由工厂流水线生产。倪师傅说,他的铁匠铺现在也少有顾客,曾经日夜不熄的红红炉火已经不常点燃,往日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尘里。倪师傅的下一代也不再继承“烟熏火燎”的铁匠手艺,实现了“华丽转身”——儿子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安了家,在豪华气派的写字楼上,从事IT行业设计工作。
铁匠铺,豆腐店,印染坊……这些传统手工业,尽管已经沦为“夕阳行业”,但在杨店街上,还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些老字号店铺,见证了往昔的风华,氤氲着淡淡的乡愁,勾起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绵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