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25日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科学抗旱保苗保收
“老桂呀,你家田里灌溉这么些天了,旱情好些了吧?”“好多了,我种的百亩稻子都‘活’过来了,这还得感谢你的指导帮助呀!”8月23日,在贵池区乌沙镇丰庄村的一处稻田旁,种植大户桂志兵眉头舒展,欣喜地回应着来人的话。
与桂志兵亲切交谈的,正是贵池区农业农村局第六抗旱技术指导组的联络员张利敏。今年7月以来,我市出现连续高温晴热天气,贵池区境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为此,贵池区农业农村局迅速组建6个农业技术指导小组分赴各乡镇抗旱一线,全面开展科学抗旱指导、农作物旱灾面积统计及督促保险理赔等工作。
“乌沙镇部分地区属丘陵地带,提取水源困难,通过机井取水是最合适的方式。”作为深耕“三农”战线的技术尖兵,连日来,张利敏奔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灌溉抗旱,在与水利部门沟通协调后,当地及时启用了一批早年建设的抗旱机井。“机井水是地下水,温度较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所以我们一方面告知农户将水先抽取到池塘或是水渠,达到适宜温度后再灌溉;另一方面指导他们采取‘浅干晒’方式,保持农田水位适中,等自然落干后再灌下一轮水。”
站在新建的机井旁,清凉的井水喷涌不断,乌沙镇水利站站长叶文祥的心定了下来:“目前我们已24小时不间断启用抗旱机井21口,正在建设的还有3座,整体灌溉面积已达3.5万亩,后期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跟进采取截潜流、增设机井等措施。”
而在贵池区秋江街道,依托沿江圩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当地通过分级提水灌溉,最大限度保障着农作物生长需求。8月24日一早,张利敏急急忙忙驱车赶往秋江街道普庆村种植大户王实青的水稻基地。经过20多天的江水灌溉,水稻的长势如何,是他近来最挂心的问题。看着长势喜人的千余亩稻田,张利敏长舒一口气,开始“唠叨”起来:“还不错,前几天我在‘群’里发的你都看了吧?下一步还是要紧盯水源,千万不能过度灌溉,等到了灌浆期就好了,另外病虫害防治也要抓紧……”
张利敏所说的“群”,正是旱情以来,贵池区农业农村局各农业技术指导小组为方便精准递送天气预报信息、指导防旱抗旱工作,分区域建立的“种植大户微信交流群”。“这段时间,我每天都会关注群里的消息,有问题就在群里问一声,技术员立马就能回复,解决不了的,他们就及时来现场帮我们。”王实青笑着说,经过从长江三级提水,基地的损失已基本挽回,目前正在开展施肥作业。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自抗旱工作开展以来,贵池区所有农技人员坚守的原则。贵池区农业农村局综合管理科负责人姜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局已累计派出技术干部800余人次,针对性开展技术服务指导970余人次,指导农户2300余户,解决农业灌溉供水问题近百个。后续将重点针对少数水源特别困难地区,帮助落实好各项抗灾生产措施,同时做好秋种秋收保障和旱灾保险理赔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