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1月31日
遇见
“在路上,不为旅行,不因某人,只为在未知的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我觉得,能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地方,不只是在幽静的处所,抑或繁华的闹市,有时候,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株草,一棵树,甚至其他什么的。
可能是小时候受爱栽树的父亲的影响,我对大自然中的植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一些不认识的草啊、树啊什么的总想弄个清楚。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总会在门前的水塘边割些青草样的叶子回家,说很香。那时,我不知道它叫香草,只知道家家户户门前都插艾叶。多年后,我深入地了解屈原,当然更想了解他一生眷念的香草。我想起了父亲割过的那些青草,父亲告诉我,它也叫水蜡烛,它的飞絮是可以用来做枕芯的。那时,我家里的枕头基本上都是水蜡烛做的芯。
屈原笔下的香草有蕙、兰、芷、杜蘅、菖蒲等几十种。而真正的菖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有的说就是水蜡烛,有的说是长在山涧石旁的类似青草样的植物。水蜡烛,有着褐色的蒲棒,我见过。因为,我家附近就有。山涧旁的青草样的植物我也见过。但到底哪一种是真正的菖蒲呢?
有一年的端午节前,我在街上看到有人卖那种长长的青草样的植物,有一株上面还有一根不太长的青色柱子,上面有很多的凸起。尽管那人十分肯定地说,它就是菖蒲,我却还是不相信。
某次,我到九华天池游览。在一处溪水旁,我看到了石边的青草,有一株上面也长着青色的有凸起的小柱子,正和那年端午节我所见到的一样。查询获知,它的名字叫石菖蒲。于是,我确信它真的是菖蒲了。那么水蜡烛是不是菖蒲呢?
继续了解,我茅塞顿开:所谓的菖蒲,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水菖蒲,它就是水蜡烛,有着褐色的蒲棒;另一种,就是石菖蒲,长在山涧,有着凸起的青色棒柱。
这一次的出行,解开了我心中积聚已久的疑团。
小时候,因为很多时间在学校读书,所以,对家乡的各种草木不是很熟悉。书本中读到的榆钱树,好像不曾见过。书中说,榆钱树的果实,在饥寒的年代可以充饥。那果实像叶子,更像铜钱。它到底长得怎么样,我很想知道。
前不久,到齐山。在一个广场边,一棵不高不低的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榆树”。感谢有心人,因为要不是这个提示牌,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它就是榆树。它看起来普普通通。初冬季节的榆树,枝干挺直,叶子微翘,经络凸起,半是苍老半是深绿。设想来年,满树的绿色叶子,那会让人多震撼啊!
常常读诗,深深记得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每每读时,便好奇地想象着菩提树的样子。
一次,到九华大峡谷去游览。在标志性的景点苦木潭前,一座桥横跨两岸,而桥两边各有一棵很特殊的树,枝干婆娑,上有不少疙瘩。树皮灰色,叶子接近三角状。这树让人无由地想起菩提树。桥栏边的牌子上,果然写着菩提树。这是我第一次认识菩提树,虽然在网络上约略知道一点,但毕竟不真切。这次目睹,真是开了眼界。
七井山晒秋,是出名的习俗。深秋,踏进这崇山峻岭中,被一片片的彩林迷住。见过这里多年的古银杏树、厚实的高山辣椒、村屋前晾晒的柿子、南瓜和老玉米,还是陶醉于那一棵棵挂着红果子的茱萸树,它们长得也普通,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肯定错过。这时节,有的树上的果子已经被采摘回家,晾晒后做成药材。有的树上还有一些。这树,枝干较细,叶子长椭圆形。深紫色。
年少时,背诵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长在记忆中的茱萸一直不曾见过,这次有幸见到,也算是大自然的馈赠了。
还有很多植物,曾经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而到了大自然中,几乎都看到了它们的真面目。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大自然呢?
可能是小时候受爱栽树的父亲的影响,我对大自然中的植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一些不认识的草啊、树啊什么的总想弄个清楚。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亲总会在门前的水塘边割些青草样的叶子回家,说很香。那时,我不知道它叫香草,只知道家家户户门前都插艾叶。多年后,我深入地了解屈原,当然更想了解他一生眷念的香草。我想起了父亲割过的那些青草,父亲告诉我,它也叫水蜡烛,它的飞絮是可以用来做枕芯的。那时,我家里的枕头基本上都是水蜡烛做的芯。
屈原笔下的香草有蕙、兰、芷、杜蘅、菖蒲等几十种。而真正的菖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有的说就是水蜡烛,有的说是长在山涧石旁的类似青草样的植物。水蜡烛,有着褐色的蒲棒,我见过。因为,我家附近就有。山涧旁的青草样的植物我也见过。但到底哪一种是真正的菖蒲呢?
有一年的端午节前,我在街上看到有人卖那种长长的青草样的植物,有一株上面还有一根不太长的青色柱子,上面有很多的凸起。尽管那人十分肯定地说,它就是菖蒲,我却还是不相信。
某次,我到九华天池游览。在一处溪水旁,我看到了石边的青草,有一株上面也长着青色的有凸起的小柱子,正和那年端午节我所见到的一样。查询获知,它的名字叫石菖蒲。于是,我确信它真的是菖蒲了。那么水蜡烛是不是菖蒲呢?
继续了解,我茅塞顿开:所谓的菖蒲,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水菖蒲,它就是水蜡烛,有着褐色的蒲棒;另一种,就是石菖蒲,长在山涧,有着凸起的青色棒柱。
这一次的出行,解开了我心中积聚已久的疑团。
小时候,因为很多时间在学校读书,所以,对家乡的各种草木不是很熟悉。书本中读到的榆钱树,好像不曾见过。书中说,榆钱树的果实,在饥寒的年代可以充饥。那果实像叶子,更像铜钱。它到底长得怎么样,我很想知道。
前不久,到齐山。在一个广场边,一棵不高不低的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榆树”。感谢有心人,因为要不是这个提示牌,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它就是榆树。它看起来普普通通。初冬季节的榆树,枝干挺直,叶子微翘,经络凸起,半是苍老半是深绿。设想来年,满树的绿色叶子,那会让人多震撼啊!
常常读诗,深深记得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每每读时,便好奇地想象着菩提树的样子。
一次,到九华大峡谷去游览。在标志性的景点苦木潭前,一座桥横跨两岸,而桥两边各有一棵很特殊的树,枝干婆娑,上有不少疙瘩。树皮灰色,叶子接近三角状。这树让人无由地想起菩提树。桥栏边的牌子上,果然写着菩提树。这是我第一次认识菩提树,虽然在网络上约略知道一点,但毕竟不真切。这次目睹,真是开了眼界。
七井山晒秋,是出名的习俗。深秋,踏进这崇山峻岭中,被一片片的彩林迷住。见过这里多年的古银杏树、厚实的高山辣椒、村屋前晾晒的柿子、南瓜和老玉米,还是陶醉于那一棵棵挂着红果子的茱萸树,它们长得也普通,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肯定错过。这时节,有的树上的果子已经被采摘回家,晾晒后做成药材。有的树上还有一些。这树,枝干较细,叶子长椭圆形。深紫色。
年少时,背诵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长在记忆中的茱萸一直不曾见过,这次有幸见到,也算是大自然的馈赠了。
还有很多植物,曾经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而到了大自然中,几乎都看到了它们的真面目。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大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