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1日
“知产”变“资产”如何更通畅
据新华社报道,安徽省知识产权局持续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普惠度和惠及面,通过多种形式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及更多企业,促进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知产”变“资产”。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相较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往往因缺乏必要质押物,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度较大。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少地方出台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将拥有的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作为质押物,这种将知识产权转为金融“活水”的融资手段契合中小微企业需求实际,受到欢迎。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首次突破4000亿元,连续3年保持40%以上增速,惠及企业2.6万家,其中70.5%为中小微企业。
“知产”变“资产”听起来很美,操作起来却非易事。一般而言,不动产、股票债券等常见质押物价值容易量化,贷款审批流程较为简单,但面对知识产权类质押物时,如果金融机构审批人员缺乏专业背景,难以准确判断真实价值,只能另请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加大人力成本。如果企业不认可金融机构给出的估值,还可能陷入漫长“扯皮”,拉长审批周期。一旦企业无法如期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如何处理质押的知识产权也成为“老大难”问题。正因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审批手续复杂、参与人员多、后期风险高,不仅企业申请贷款费时费力,金融机构也缺乏配合意愿,“知产”变现之路并不通畅。
针对知识产权估值环节存在的问题,应从提升流程效率入手,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评估体系建设。与其等企业需要“知产”变现时由金融机构评估,不如引导企业在产权认证阶段接受估值服务,由职能部门联合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等为企业申报的知识产权“定价”,待企业认可后将结果计入数据库。如此,企业向金融机构质押知识产权时,金融机构可通过数据库直接查询产权真实价值,无需安排专人重新评估,切实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与企业沟通成本,让双方受益。
即使知识产权价值得到有效量化,考虑到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存在信息差,金融机构不能准确掌握企业真实状况,担心中小微企业不具备还款能力,不愿承担过高风险。部分企业将知识产权质押在金融机构时,不清楚金融机构能否做到妥善保管、会不会擅自使用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存有顾虑。驱散信息差“迷雾”,需要职能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安徽省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企业融资项目提供损失补偿担保,仅合肥就设立2000万元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给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通过银企见面会、政策说明会等途径,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协助企业办理质押手续,让企业感受“知产”变现带来的好处。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随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和惠及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出现新的法律纠纷。无规矩不成方圆,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行稳致远,应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健全知识产权保障工作体系。定期发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稳妥推进日常监管执法工作,精准治理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法治保障,切实维护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知产”变现之路越走越通畅。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相较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往往因缺乏必要质押物,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难度较大。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少地方出台政策,允许中小微企业将拥有的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作为质押物,这种将知识产权转为金融“活水”的融资手段契合中小微企业需求实际,受到欢迎。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首次突破4000亿元,连续3年保持40%以上增速,惠及企业2.6万家,其中70.5%为中小微企业。
“知产”变“资产”听起来很美,操作起来却非易事。一般而言,不动产、股票债券等常见质押物价值容易量化,贷款审批流程较为简单,但面对知识产权类质押物时,如果金融机构审批人员缺乏专业背景,难以准确判断真实价值,只能另请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加大人力成本。如果企业不认可金融机构给出的估值,还可能陷入漫长“扯皮”,拉长审批周期。一旦企业无法如期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如何处理质押的知识产权也成为“老大难”问题。正因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审批手续复杂、参与人员多、后期风险高,不仅企业申请贷款费时费力,金融机构也缺乏配合意愿,“知产”变现之路并不通畅。
针对知识产权估值环节存在的问题,应从提升流程效率入手,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评估体系建设。与其等企业需要“知产”变现时由金融机构评估,不如引导企业在产权认证阶段接受估值服务,由职能部门联合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等为企业申报的知识产权“定价”,待企业认可后将结果计入数据库。如此,企业向金融机构质押知识产权时,金融机构可通过数据库直接查询产权真实价值,无需安排专人重新评估,切实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与企业沟通成本,让双方受益。
即使知识产权价值得到有效量化,考虑到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存在信息差,金融机构不能准确掌握企业真实状况,担心中小微企业不具备还款能力,不愿承担过高风险。部分企业将知识产权质押在金融机构时,不清楚金融机构能否做到妥善保管、会不会擅自使用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存有顾虑。驱散信息差“迷雾”,需要职能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安徽省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企业融资项目提供损失补偿担保,仅合肥就设立2000万元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给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通过银企见面会、政策说明会等途径,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协助企业办理质押手续,让企业感受“知产”变现带来的好处。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随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和惠及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出现新的法律纠纷。无规矩不成方圆,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行稳致远,应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健全知识产权保障工作体系。定期发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稳妥推进日常监管执法工作,精准治理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法治保障,切实维护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中小微企业“知产”变现之路越走越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