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7日
家庭农场“丰”景美
□通讯员裴梦环
  
  “看着村里大片的荒地,心里觉得可惜,就想开办一个农场,带动身边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聂红军一谈起建立家庭农场的初衷,就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49岁的聂红军,是酉华镇石安村先丰组建档立卡的脱贫户,家中有6口人,大儿子视力一级重残且患有肺结核,长期需要人照顾,小儿子还在上学,父母年事又高,家庭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当“家庭农场”这个概念进入他的视野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创办家庭农场初期面临资金不足、管理经验欠缺等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在四处筹备资金的同时,积极向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请教并自学农场管理知识。
  石安村村委会在得知聂红军有发展产业的想法后,利用小额信贷政策帮其申请了5万元免息小额信贷。2017年2月,聂红军成功注册商标为“先丰”的家庭农场。
  如今,聂红军的家庭农场从村民手里流转闲置土地800多亩,主要种植油菜、花籽、水稻等经济作物。2022年,先丰家庭农场主推产品是稻虾混养的“晶两优8612”大米,这种大米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比单独种植的口感更好。
  “我种植‘晶两优8612’品种大米产量近17000斤。”聂红军说,通过网络、零售批发等方式销售,这些大米预计实现利润近4万元。
  创一个产业,带一方乡亲,这是聂红军创办家庭农场的初衷。在土地流转及用工上,先丰家庭农场向脱贫户倾斜,通过“家庭农场+脱贫户”模式,让农场与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户增收。
  “我年纪大了,家里有7亩多田地没人耕作,荒废可惜了,好在先丰家庭农场流转了去,一年租金就有2000多元。”石安村栗树组脱贫户邹利华,独居又有听力障碍,她把田地流转给先丰农场,既增加了收入也不会让田地闲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继续扩大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流转更多闲置土地,吸收更多村民来农场工作。同时,我还将拓宽销路,让更多人吃上先丰农场种植的米和油。”聂红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