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8日
依托中医药文化创建“劳动+”育人模式
近年来,劳动教育再次得到应有的关注。贵池区池口小学尝试将劳动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开辟“中医药科普劳动教育基地”,开发实施“劳动+”(劳动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承)项目,突出科普教育,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常见中草药植物,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种植、养护、制作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努力打通学科界限,构建“大学习观”,培育劳动认同,习得劳动技能,树立劳动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
让“劳动+”契合教学目标。不同年级段的劳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应结合教学内容,契合教学目标,除组织开展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外,在校务劳动中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劳动体验与实践:组织低年级段学生参观中医药劳动教育基地,认识常见中草药,观赏花、茎、叶,植入中医药科普意识;组织中高年级段学生参与拔草、浇水、采摘、晾晒、切割、称量、制作等劳动实践,融入文化元素,培育合作精神。
让“劳动+”融入教育日常。“有痕迹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从中医药文化传承角度出发,尝试与“五育”融合,与各学科融合,将中医药文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向老师、交警、环卫工人、父母长辈赠送亲手种植的艾草和制作的香囊活动,感恩在言更在行;香囊制作的过程中,称量、配比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将劳动知识和中医药常识自然融入学科素养竞赛,将劳动技能巧妙地设置成低年级无纸笔测评内容……
让“劳动+”渗透各科教学。小学阶段,“劳动+”项目的实施,应鼓励各学科教师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角度,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如贵池区池口小学科学教师包国胜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在“池口小讲堂”开设“神奇的中医”专题系列讲座,组建“小小中医堂”课后服务社团,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田间地头管理,学习制作标本和香囊。语文教师谢亚玲、王美多次执教关于劳动和中医药文化的“诗意中草药”课例展示与研讨。
让“劳动+”借力校外资源。当然,鉴于设施设备与师资的缺乏,仅靠学校教育资源,很难将“劳动+”项目有效推进,必须整合校外资源。池口小学主动出击,邀请各界热心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邀请国润茶业公司董事长殷天霁到校指导科技实践活动——爱上中国茶;聘请中医院中医师祖光煊、林业局退休老干部程东升多次到校作专题讲座——贵池植物标本展室,收录较为名贵的植物标本已达160余种;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安排专家、教授来校指导“中医药科普劳动教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使用。
“劳动+”育人模式的初衷绝不是培养一个个能工巧匠和小中医,小学受教育对象为6—12周岁的少年儿童,开发实施“劳动+”项目,应关注“教育起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尝试将劳动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有效嫁接”,为五育融合、学科融合摸索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