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0日
茶村有了茶叶协会
日前,贵池区梅村镇杨棚村6700余亩茶园采摘结束。“今年我们村干茶产量略微下降,但鲜叶价格上涨,茶农收益有保障,这其中茶叶协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杨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海说,今年,杨棚村茶产业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成立茶叶协会。
“一村一品”吃“茶饭”
一到茶季,茶农早出晚归。“中午一般不回家,饿了就吃点饼干。”杨棚村小岭组茶农郑慧君告诉记者,“特别是清明前后,鲜叶价格高,要多采些!”她家的8亩茶园年收益8000余元。
下午5时起,安静一天的茶村热闹起来,尤其各茶厂门前,陆续下山的茶农聚集到这里。一篓篓鲜叶过秤称后,摊放在茶厂空地上,独特的清香弥漫开来……夜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批杨棚春茶新鲜出炉。“茶季里,村里各个茶厂都要忙到凌晨三四点。”钱海介绍道。
好山好水出好茶,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味甘质优的杨棚茶,全村95%的村民从事茶产业。2022年,该村生产干茶约6万公斤,产值24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1.6万元。
“主要销往池州、铜陵、芜湖等省内城市,还有江西一些城市。”正值新茶上市,杨棚有机茶厂的负责人方国胜接到的订单不断。就在记者采访时,他又接到一批100斤干茶订单。“茶叶销路好,除了个人经营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杨棚茶叶品质好,尤其是2021年杨棚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后,消费者认可度更高!”方国胜笑着说。
借鉴“邻居”建协会
梅村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产值近亿元。“其中,霄坑绿茶和杨棚绿茶是我镇重点发展的茶叶品牌,两者各具特色,且都有一定发展基础。”梅村镇党委副书记徐玲介绍道。
这几年,霄坑村通过成立茶叶协会,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做优产业,逐渐将“霄坑绿茶”品牌推向全国市场,茶旅融合发展红火,产业收入6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万元。
隔山观“火”的杨棚村村“两委”早已坐不住,对比反思本村茶产业发展。“杨棚村有大大小小茶厂20多家,但没有一个能起龙头引领作用的。因为各自经营,村里茶产业小、弱、散。”钱海说,在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后,他拿出“破题”方案:“我们村同样需要借助茶叶协会这样的平台,整合村里现有茶厂,通过‘村企联盟’形式,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引领杨棚村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万事开头难。“茶叶又不愁卖!”“出力又出钱?”一些茶厂负责人对村“两委”成立茶叶协会的提议,不以为然。“我一有机会,就拉着他们讲形势、谈发展。”在钱海的不懈努力下,大家思想开始转变,共识渐渐凝聚。
“我有稳定客源,即使没有品牌包装,我家茶叶也能卖掉。”已经做了24年茶叶生意的方国胜坦言,“但如果一直抱着这个想法,那杨棚绿茶未来只会越走越窄!”在经营好自家茶叶生意的同时,他希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擦亮杨棚茶叶品牌出一份力。小岭茶厂负责人朱之清同样希望村里的茶厂能抱团发展,以解决当前劳动力短缺问题。
不当“摆设”当有为
去年11月,杨棚村村“两委”召集村里骨干茶厂负责人,商议成立茶叶协会,推选方国胜为协会会长,并选出9名理事会成员。
今年2月,在梅村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杨棚村成功注册杨棚村茶叶协会。“我们也希望杨棚村茶叶协会在茶叶的品质提升、品牌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徐玲表示。
受去年干旱及今年气温较低双重影响,杨棚茶叶产量较去年减少20%。协会成员积极协商统一干茶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帮助茶农减少损失。“产量虽然减少了,但鲜叶价格涨了,收益还是有一定保障。”郑慧君告诉记者。
“茶叶协会不是一个摆设,要发挥作用的!”身为会长的方国胜深感担子重、责任大,“我们将组织理事会成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优化茶园结构、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杨棚的茶叶品质,让杨棚绿茶好喝又好看!”
在钱海看来,成立协会是杨棚村振兴茶产业的第一步,“我们将通过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宣传营销提升杨棚茶叶品牌价值,并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拓宽茶农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