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6日
老篾匠守艺55载,蔑制品重获青睐
裁料、剖蔑,再将一根一根蔑丝在刮刀上切削、打磨,然后用蔑丝进行编织,手指飞舞间,一件精美别致的竹制品逐渐成形……在东至县葛公镇徽道村的竹林深处,老篾匠方再胜用一双粗糙龟裂的手,不停地对一件竹器精雕细琢。
“大的一般做个四套,共16个,最多20个,小的一套就要8个左右,从2孔到12孔。”方再胜说。
好的竹制品,整个制作流程都是纯手工,每一个步骤都很讲究,每一片蔑都要完全靠手感手工制作,不能用机械。“最后一道工序很重要,也很麻烦,如果弄不好,整个筛子就白费了。”方再胜介绍说。
“祖宗三代都从事篾匠这个职业,我是第四代了。”方再胜说。1954年出生的方再胜,从14岁开始学徒做篾匠,至今已有55年。期间,无论生活如何变迁,这项古老的指尖上的传统技艺始终伴随着他。
竹器,曾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竹制品有了更方便、更廉价的替代品,这也让以制作竹器为生的方再胜一度身陷窘境。1997年,应当地一些小茶厂的要求,方再胜开始制作茶筛,由此与茶筛结下不解之缘。“顾客时多时少,订单量每年都不同,记得有一年3家茶厂向我订货,算是好的了。”方再胜说:“可以勉强维持生计。”
葛公镇是产茶大镇,近年来,葛公镇党委将茶产业作为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来抓,茶筛作为制茶过程中必备物件,自然而然成了“香饽饽”。
“在红茶采摘、装盛、加工制作等许多环节中,方师傅手工制作的蔑箩、蔑筛和蔑器都用得上,很受大家青睐。”葛公镇党委委员张卫红说:“方师傅制作的茶筛,紧绷板正,筛孔匀齐规整,拍起来像一面鼓。筛围用竹子下部最粗壮结实的部分制作,打磨光滑,有一定弧度,手握起来适手又省力。”
据方再胜介绍,与从前相比,现在的订单量要大得多,2个月能完成一套订单,年收入在2到3万元。
据了解,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江苏省农林学院、黄山市祁门的茶厂等单位,都曾从他这里购买茶筛等竹制品。
“在红茶制作过程中,纯手工蔑器能提升红茶的品牌含金量,助推红茶产业发展。”张卫红说。“为了传承好蔑艺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我们已向县文旅局推荐镇里的蔑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