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21日
闻傩鼓声起
在贵池区的东部,有一座始建于明初的古村落——茅坦村。这里山水环绕、古朴风雅,居住着贵池“四大姓”之一的茅坦杜氏,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非遗文化、悠久精深的家族精神。
前些日子,我们带着对茅坦傩戏文化和家族文化传承的好奇,到茅坦村进行了一次探访。
缘起于傩,慢慢相遇
“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才来学习傩戏的。”在谈到来学习傩戏的原因,小表演者们的眼里满含激动之情。
这天,在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小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高跷马。“高跷马”是“踩马”的一种,表演者需穿武将服,腰间扎竹马,踩着高两米的高跷挥舞令旗作征战之势。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会长杜胜进介绍,这四位表演的儿童年龄大多在十一二岁左右,学习时间最长的有四年之久,其中一位女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学习高跷马技艺的女性。
女生学习“高跷马”技艺极其少见,十一岁的小传承人杜惠辰解释道:“其实‘踩高跷马’是一种征战姿势,所以以前不会让女孩子进行表演,但是鲍依涵是一个例外。”十二岁的鲍依涵表示,自己最初因“傩戏进校园”活动被傩戏深深吸引。凭借着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她在踩高跷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杜胜进最终同意她留下来继续学习,打破了“踩高跷马”不传女性的陈规。在家人的支持下,尽管路途遥远,但鲍依涵每周五下午都会坚持来学习。“她是我的重点培养对象之一。”杜胜进十分骄傲地说。缘分与机遇成为新的契机,传承傩戏的信念悄然间在鲍依涵心中生根发芽。
高跷练习根据高度共分为三个阶段,40公分、1.8米、2米,技艺纯熟者甚至踩得更高。随着高跷高度逐级增加,练习时间与困难程度也逐渐提升。高约两米的高跷,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来保持平衡,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心理和基本功的双重挑战。“有一次我差点要摔到杜会长肩上了,是会长把我扶起来了。”面对摔倒的惊险经历,十二岁的余嘉怀难免心有余悸,但在杜胜进和队友的帮助下他重拾信心,继续练习,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表演上。“重复练习的时候有点累,但是一旦上场我就会立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余嘉怀眼神坚定地说道。
与傩戏相遇、结缘,对于老一辈传承人是一个悠远的故事。谈到自己与傩戏相识的经历,杜胜进非常感谢中国傩戏协会的一位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十五六岁的我们跟在这位副会长后面看热闹,对傩戏开始有一点了解。”通过阅读副会长的论文及与傩戏相关作品,杜胜进在其影响下逐渐爱上了傩戏。从懵懂少年到肩担传承重任的中坚力量,杜胜进与傩戏的故事仍在继续。
“茅坦杜”傩戏不仅是一种古老戏曲形式,也代表着对茅坦村的美好祈愿。缘起于傩,一代代傩戏艺人们在人生旅途中与傩戏相遇,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责立于傩,任重道远
“我们的目的就是把优秀文化弘扬出去,把我们茅坦傩戏的大旗扛起来。”杜胜进早已将傩戏的传承发展当作自己的毕生使命。
茅坦傩戏历史悠久,从明朝中期就开始出现了,但后来受到历史条件等影响中断了六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傩戏艺人呼吁并带领下,傩戏逐渐恢复,傩文化逐渐恢复往日光彩。
近年,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在恢复傩戏与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从那个懵懵懂懂的十几岁的少年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岁,感觉这副担子落在自己身上,我有责任把它担起来,将茅坦傩戏传承下去。”杜胜进说。
在担起传承弘扬茅坦傩戏责任的过程中,杜胜进十分注重兴趣的培养。面对傩戏戏曲“要求高、趣味低、传承难”的困境,杜胜进与茅坦小学联络,由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提供场地和教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第一期共24名学员报名参加,男女各12人,去年10月份开始,现在已结束。
除此之外,在非遗文化研究方面,通过记录老一辈傩戏大家的表演与心得,以影像、文字等方式将古老灿烂的傩戏文化留存下来并深入学习研究。
而今,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正在进行,传承傩戏的重担也开始向年轻一辈转移。“我们当然会把傩戏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没有人传承,傩戏可能会慢慢消失。我是最早一批学习傩戏的,是下一代传承人。”四年苦练,十一岁的小传承人杜惠辰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踩高跷马的技艺,并已将傩戏的传承与弘扬当成自己的使命。
“我们茅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有这么灿烂的文化,有这么好的传统,到我们这一代肯定是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面对傩戏戏曲的传承难题和传承的发展方向,杜胜进深知任重而道远。
责任使命可延续千古,在一代又一代傩戏传人的肩上,茅坦傩戏岁月流芳,华彩依旧。
情系于家,家风长扬
茅坦杜氏作为杜荀鹤的后裔,辗转至此,拓荒创业。杜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家族文化,而杜氏后代族人们也世世代代守护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杜氏家风文化。
“古老的建筑只有一个杜氏宗祠了,但茅坦杜氏的文化仍然鲜活。这些文化相互依存,没有傩戏,没有祭茅镰,古村落也不会存在,杜氏家族的精神体魄也会消失。”作为土生土长的茅坦杜氏族人,对于杜胜进来说,家族文化以及家族宗祠是需要茅坦杜氏的每一个族人去守护的。
在杜氏宗祠,人们时常能见到祠堂的守护管理者杜松茂老人。1988年开始,杜松茂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来祠堂,打扫卫生、检查修缮砖瓦,每逢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他一定会在第二天清晨前去检查祠堂的设施建筑是否完好,并将情况及时汇报给村委会。这一守,就是三十多年。
“我每天都会来这边看看,打扫卫生,毕竟这是我们茅坦的‘古董’嘛。”杜松茂老人自豪地笑着说。杜松茂对杜氏祠堂历史如数家珍:“杜氏宗祠建于明朝,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仍然保存了下来。据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将一枚汽油弹投落到了祠堂,但是很神奇的是汽油弹没有爆炸,祠堂也得以保存至今。”
每年腊月,茅坦杜氏族人都会汇集于杜氏祠堂,举行“祭茅镰”祭祀大典。作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活动,每年都有近两三百人来参加。据传最初杜氏祖先共有七把茅镰作为开垦土地的工具,但经过悠长曲折的历史,最终只剩下了一把。作为茅坦杜氏祖传遗物,每逢腊月祭祀大典茅镰才会被拿出来,平时不会轻易示人。对于杜氏族人来说,它是祖先们开疆拓土、发祥家族文化的见证,也是勇毅奋发、敢于进取的家族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在贵池区墩上街道茅坦村,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傩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茅镰”风骨在这里浸润弘扬,一代代人在这里书写着属于茅坦杜氏、属于中华民族的瑰丽篇章。
前些日子,我们带着对茅坦傩戏文化和家族文化传承的好奇,到茅坦村进行了一次探访。
缘起于傩,慢慢相遇
“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才来学习傩戏的。”在谈到来学习傩戏的原因,小表演者们的眼里满含激动之情。
这天,在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小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高跷马。“高跷马”是“踩马”的一种,表演者需穿武将服,腰间扎竹马,踩着高两米的高跷挥舞令旗作征战之势。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会长杜胜进介绍,这四位表演的儿童年龄大多在十一二岁左右,学习时间最长的有四年之久,其中一位女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学习高跷马技艺的女性。
女生学习“高跷马”技艺极其少见,十一岁的小传承人杜惠辰解释道:“其实‘踩高跷马’是一种征战姿势,所以以前不会让女孩子进行表演,但是鲍依涵是一个例外。”十二岁的鲍依涵表示,自己最初因“傩戏进校园”活动被傩戏深深吸引。凭借着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她在踩高跷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杜胜进最终同意她留下来继续学习,打破了“踩高跷马”不传女性的陈规。在家人的支持下,尽管路途遥远,但鲍依涵每周五下午都会坚持来学习。“她是我的重点培养对象之一。”杜胜进十分骄傲地说。缘分与机遇成为新的契机,传承傩戏的信念悄然间在鲍依涵心中生根发芽。
高跷练习根据高度共分为三个阶段,40公分、1.8米、2米,技艺纯熟者甚至踩得更高。随着高跷高度逐级增加,练习时间与困难程度也逐渐提升。高约两米的高跷,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来保持平衡,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心理和基本功的双重挑战。“有一次我差点要摔到杜会长肩上了,是会长把我扶起来了。”面对摔倒的惊险经历,十二岁的余嘉怀难免心有余悸,但在杜胜进和队友的帮助下他重拾信心,继续练习,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表演上。“重复练习的时候有点累,但是一旦上场我就会立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余嘉怀眼神坚定地说道。
与傩戏相遇、结缘,对于老一辈传承人是一个悠远的故事。谈到自己与傩戏相识的经历,杜胜进非常感谢中国傩戏协会的一位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十五六岁的我们跟在这位副会长后面看热闹,对傩戏开始有一点了解。”通过阅读副会长的论文及与傩戏相关作品,杜胜进在其影响下逐渐爱上了傩戏。从懵懂少年到肩担传承重任的中坚力量,杜胜进与傩戏的故事仍在继续。
“茅坦杜”傩戏不仅是一种古老戏曲形式,也代表着对茅坦村的美好祈愿。缘起于傩,一代代傩戏艺人们在人生旅途中与傩戏相遇,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责立于傩,任重道远
“我们的目的就是把优秀文化弘扬出去,把我们茅坦傩戏的大旗扛起来。”杜胜进早已将傩戏的传承发展当作自己的毕生使命。
茅坦傩戏历史悠久,从明朝中期就开始出现了,但后来受到历史条件等影响中断了六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傩戏艺人呼吁并带领下,傩戏逐渐恢复,傩文化逐渐恢复往日光彩。
近年,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在恢复傩戏与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从那个懵懵懂懂的十几岁的少年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岁,感觉这副担子落在自己身上,我有责任把它担起来,将茅坦傩戏传承下去。”杜胜进说。
在担起传承弘扬茅坦傩戏责任的过程中,杜胜进十分注重兴趣的培养。面对傩戏戏曲“要求高、趣味低、传承难”的困境,杜胜进与茅坦小学联络,由贵池区茅坦杜傩戏协会提供场地和教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第一期共24名学员报名参加,男女各12人,去年10月份开始,现在已结束。
除此之外,在非遗文化研究方面,通过记录老一辈傩戏大家的表演与心得,以影像、文字等方式将古老灿烂的傩戏文化留存下来并深入学习研究。
而今,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正在进行,传承傩戏的重担也开始向年轻一辈转移。“我们当然会把傩戏继续传承下去。如果没有人传承,傩戏可能会慢慢消失。我是最早一批学习傩戏的,是下一代传承人。”四年苦练,十一岁的小传承人杜惠辰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踩高跷马的技艺,并已将傩戏的传承与弘扬当成自己的使命。
“我们茅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有这么灿烂的文化,有这么好的传统,到我们这一代肯定是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面对傩戏戏曲的传承难题和传承的发展方向,杜胜进深知任重而道远。
责任使命可延续千古,在一代又一代傩戏传人的肩上,茅坦傩戏岁月流芳,华彩依旧。
情系于家,家风长扬
茅坦杜氏作为杜荀鹤的后裔,辗转至此,拓荒创业。杜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家族文化,而杜氏后代族人们也世世代代守护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杜氏家风文化。
“古老的建筑只有一个杜氏宗祠了,但茅坦杜氏的文化仍然鲜活。这些文化相互依存,没有傩戏,没有祭茅镰,古村落也不会存在,杜氏家族的精神体魄也会消失。”作为土生土长的茅坦杜氏族人,对于杜胜进来说,家族文化以及家族宗祠是需要茅坦杜氏的每一个族人去守护的。
在杜氏宗祠,人们时常能见到祠堂的守护管理者杜松茂老人。1988年开始,杜松茂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来祠堂,打扫卫生、检查修缮砖瓦,每逢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他一定会在第二天清晨前去检查祠堂的设施建筑是否完好,并将情况及时汇报给村委会。这一守,就是三十多年。
“我每天都会来这边看看,打扫卫生,毕竟这是我们茅坦的‘古董’嘛。”杜松茂老人自豪地笑着说。杜松茂对杜氏祠堂历史如数家珍:“杜氏宗祠建于明朝,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仍然保存了下来。据传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将一枚汽油弹投落到了祠堂,但是很神奇的是汽油弹没有爆炸,祠堂也得以保存至今。”
每年腊月,茅坦杜氏族人都会汇集于杜氏祠堂,举行“祭茅镰”祭祀大典。作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活动,每年都有近两三百人来参加。据传最初杜氏祖先共有七把茅镰作为开垦土地的工具,但经过悠长曲折的历史,最终只剩下了一把。作为茅坦杜氏祖传遗物,每逢腊月祭祀大典茅镰才会被拿出来,平时不会轻易示人。对于杜氏族人来说,它是祖先们开疆拓土、发祥家族文化的见证,也是勇毅奋发、敢于进取的家族精神的象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在贵池区墩上街道茅坦村,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傩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茅镰”风骨在这里浸润弘扬,一代代人在这里书写着属于茅坦杜氏、属于中华民族的瑰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