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26日
张李华: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记者潘欢欢
“手……机……”“手……机……”“电……话……”在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教室里,老师张李华正拿着一张张识图卡片,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小丽(化名)读出这些词语。
“把‘手机’给我,哪张卡片是‘手机’?好好想一想……”张李华伸出手,示意小丽交给她画着“手机”的卡片。12岁的小丽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张李华每周要给她上三节“一对一”的语言认知康复训练课。尽管都是一些简单的词语,可这些孩子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基本上利用中午,或者早上上课前、下午下课后的时间上课。”张李华告诉记者,每周除了正常的班级教学外,还需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这些学生。
2009年从师范学校特教专业毕业后,张李华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一转眼,已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14年。“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被放弃,他们的人生同样也可以绽放光彩。”14年来,张李华用爱心守护着每一位“折翼天使”,努力为他们插上逐梦的“翅膀”。
听不见、不会说,孤独症孩子表现为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爱护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张李华知道,仅凭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她探寻每个学生特点,钻研教学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也要用手语和笔,教上几十甚至上百遍。“特殊教育是慢教育,需要我们慢下来等一等,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这样他们才不会掉队。”张李华从不厌烦、从无抱怨,在耐心守护中静待花开。除了平时教学,学生们小到刷牙、洗脸、穿衣,大到学习生活技能,张李华都手把手地教他们。
上课期间,有些孤独症孩子会突然暴怒,拉扯头发、打脸都是经常出现的情况。亮亮(化名)是张李华班上的一名学生,每天都由爷爷陪着一起来上课。她常常在上课过程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扔东西,扔书本、扔水杯……行为完全不受控制。张李华只好停下手中的课,上前安抚亮亮,直到她情绪稳定下来。
“这些都是特教教师必须学会的‘功课’。”张李华坦言自己也曾想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告诉自己“再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张李华说,与普通教育的目标有所不同,对于残障程度特别重的孩子来说,首先是让他成长为能够自理的人。哪怕孩子只是学会了自己吃饭、会用图片沟通,都可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爱是给予,也是收获。14岁的小勇(化名)和11岁的小炜(化名)是兄妹,他们是听觉障碍患者。由于父母在外地,他们和另一名学生小月(化名)成了学校里仅有的三名寄读生。
小勇刚入校的时候,大冬天经常光脚到处跑,天冷了不知道穿衣服,天热了不知道脱衣服。班主任张李华一次次地叮嘱他。慢慢地,小勇学会了穿衣服、洗衣服。张李华看在眼里,深深为他的变化感到高兴。渐渐地,他做什么都不像先前那么犹豫了,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
爽朗爱笑的张李华,也有管不住眼泪的时候。一天小勇看到张李华穿着一条牛仔“乞丐裤”,膝盖处破了一个洞,他着急地用手语比划,告诉老师天冷要多穿衣服。
张李华瞬间心头一热,湿了眼眶。“当时我就和其他老师说,小勇现在真不错,知道关心老师。你对孩子好,他是知道的。”
在与孩子和家长相处过程中,张李华感受到了孩子的信任和依赖,以及家长的需要。“跟家长接触,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张李华认为,特教老师不仅是在教孩子,同时也在指导家长,当孩子经过训练和教育成长了,有的甚至可以走向社会,家长也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愿他们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张李华坚定地说。
“手……机……”“手……机……”“电……话……”在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训练教室里,老师张李华正拿着一张张识图卡片,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小丽(化名)读出这些词语。
“把‘手机’给我,哪张卡片是‘手机’?好好想一想……”张李华伸出手,示意小丽交给她画着“手机”的卡片。12岁的小丽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张李华每周要给她上三节“一对一”的语言认知康复训练课。尽管都是一些简单的词语,可这些孩子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基本上利用中午,或者早上上课前、下午下课后的时间上课。”张李华告诉记者,每周除了正常的班级教学外,还需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这些学生。
2009年从师范学校特教专业毕业后,张李华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一转眼,已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14年。“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被放弃,他们的人生同样也可以绽放光彩。”14年来,张李华用爱心守护着每一位“折翼天使”,努力为他们插上逐梦的“翅膀”。
听不见、不会说,孤独症孩子表现为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爱护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张李华知道,仅凭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她探寻每个学生特点,钻研教学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句简单的“爸爸”“妈妈”,也要用手语和笔,教上几十甚至上百遍。“特殊教育是慢教育,需要我们慢下来等一等,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这样他们才不会掉队。”张李华从不厌烦、从无抱怨,在耐心守护中静待花开。除了平时教学,学生们小到刷牙、洗脸、穿衣,大到学习生活技能,张李华都手把手地教他们。
上课期间,有些孤独症孩子会突然暴怒,拉扯头发、打脸都是经常出现的情况。亮亮(化名)是张李华班上的一名学生,每天都由爷爷陪着一起来上课。她常常在上课过程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开始扔东西,扔书本、扔水杯……行为完全不受控制。张李华只好停下手中的课,上前安抚亮亮,直到她情绪稳定下来。
“这些都是特教教师必须学会的‘功课’。”张李华坦言自己也曾想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告诉自己“再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张李华说,与普通教育的目标有所不同,对于残障程度特别重的孩子来说,首先是让他成长为能够自理的人。哪怕孩子只是学会了自己吃饭、会用图片沟通,都可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爱是给予,也是收获。14岁的小勇(化名)和11岁的小炜(化名)是兄妹,他们是听觉障碍患者。由于父母在外地,他们和另一名学生小月(化名)成了学校里仅有的三名寄读生。
小勇刚入校的时候,大冬天经常光脚到处跑,天冷了不知道穿衣服,天热了不知道脱衣服。班主任张李华一次次地叮嘱他。慢慢地,小勇学会了穿衣服、洗衣服。张李华看在眼里,深深为他的变化感到高兴。渐渐地,他做什么都不像先前那么犹豫了,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
爽朗爱笑的张李华,也有管不住眼泪的时候。一天小勇看到张李华穿着一条牛仔“乞丐裤”,膝盖处破了一个洞,他着急地用手语比划,告诉老师天冷要多穿衣服。
张李华瞬间心头一热,湿了眼眶。“当时我就和其他老师说,小勇现在真不错,知道关心老师。你对孩子好,他是知道的。”
在与孩子和家长相处过程中,张李华感受到了孩子的信任和依赖,以及家长的需要。“跟家长接触,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张李华认为,特教老师不仅是在教孩子,同时也在指导家长,当孩子经过训练和教育成长了,有的甚至可以走向社会,家长也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愿他们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张李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