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07日
渚湖姜村:“十里长姜”风华正茂
□记者 张敏
青山作画当门挂,流水藏诗绕堂吟。
位于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的渚湖姜村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四面青山环绕、植被茂盛,山泉溪流穿村而过。不仅如此,作为昔日“贵池四大名姓”之一姜姓族人聚居地,渚湖姜村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树古桥古道 记载悠久历史
大暑时节,山风也是热的,穿过400米长的水杉大道便到了渚湖姜村的村口。潺潺的流水声夹杂着叽喳的知了叫声,显得村庄分外宁静,村口那棵古老的黄连树为人撑起了一把“遮阳伞”。
“600多年前,第一代姜姓祖先来此定居,这里便形成了固定村落——渚湖姜村。随着子孙后代不断繁衍,姜姓人家曾达到上千户,村落面积也越来越大,后有了‘十里长姜’之称。这棵古树就是姜村的‘活盆景’,距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68岁村民姜少林介绍说。
沿着渚湖姜村古老的石板路,循着蜿蜒的山泉溪流,一座座爬满青藤的石拱桥依次映入眼帘。
“这座桥名叫‘继翁桥’,很久以前只是一座木桥,成为石桥的故事得从姜村一位祖先姜百担说起。”谈起姜村名人,姜少林打开了话匣子。“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徽商叫姜百担,号继翁。一天清晨,他端着茶壶在桥头喝茶,看见木桥上有一卷着裤腿的老者在卖早点。于是,他端着茶壶径直走过去。老者有一规矩,那就是必须先买后吃。姜百担接过早点便先吃为快,忘了提前付费。早点吃罢,姜百担发现兜里忘带银钱,一时间颇为尴尬。经过交涉,老者提出解决办法,那就是将此木桥建成石拱桥,姜百担当即答应下来。”这个故事在为人处世方面,对姜村子孙有着深深的启发。
除了继翁桥,渚湖姜村另外三座古桥分别为萃宝桥、迎璋桥和怀亲桥,均建于明代,每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继翁桥与萃宝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更替,渚湖姜村始终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遐迩,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传统村落。
质朴热情民歌 唱出美好生活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7月25日下午,在罗城民歌传习所,热情嘹亮的罗城民歌唱出了大家对美好乡村的赞美。
20世纪60年代,罗城民歌这一乡土文化从田间地头走出来,与凤阳花鼓相媲美,被称作安徽的“南歌北舞”。著名民歌手姜秀珍更是将罗城民歌唱到了人民大会堂,被誉为安徽的“刘三姐”。
罗城民歌的主要发源地便是渚湖姜村。如今,罗城民歌已经成为渚湖姜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要是一天不唱歌,三岁小孩急白头”。在渚湖姜村,学民歌、唱民歌的氛围极为浓厚。
“我们常年开设罗城民歌学习班,全村不论老少都可以报名学习,这一期已经有20名村民在学唱。”渚湖姜村民、罗城民歌省级传承人姜梦玉笑着说。
在姜梦玉看来,罗城民歌能带给人一种质朴向上的力量。好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2008年,她便在家乡创办了罗城民歌学校,希望通过教学,让大家口口相传,进而让这一艺术形式为更多人知晓。
历经多年发展,罗城民歌涌现出一批传唱接班人。其中,3名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正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将罗城民歌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一批紧扣时代主题的罗城民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一曲民歌唱党史》《耕地保护我来唱》《山乡巨变气象新》《文明乡村人民创》等。
如今,罗城民歌春晚已连续举办六届,并于2019年获得贵池区“镇街文化品牌荣誉”称号。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罗城民歌的继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梨园花海竹林 绘就和美乡村
夏日的渚湖姜村,有一处风光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村内的宝山地洞,只见那地洞口好似空调的出风口,徐徐冒着冷气。傍晚时分,村民们都来到洞口纳凉,他们聊着天、哼着曲、择着菜,十分悠闲自在;孩子们在洞口的广场上追逐嬉闹,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这里是传统村落,原生态的东西保存较多,但过去没有系统规划,各方面基础设施跟不上。”姜少林感叹。
2013年以来,政府加大对渚湖姜村的投入,该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完成了演武堂、沿河石板路、村口古戏台、巾帼牌坊等历史建筑、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的保护利用,同时完成了渚湖姜村庄风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村民以徽派建筑风格翻建新房,拆除不协调的搭建物,要求村内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罗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有祥说。
眼下,走进渚湖姜村,远远就能看见一片紫薇花海,花海周边是大片的梨园,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花海不远处传来阵阵风吹竹林沙沙声,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为村里带来旅游收入10万元。这里的梨园还将成为皖南最大的南水梨基地。”陶有祥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渚湖姜村已形成了“百亩花海、千亩梨园、万亩竹林”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重新踏上水杉大道,回望渚湖姜村,宛若从画境中走出来,不禁让人感叹:“姜美同一首,美哉,渚湖姜村!”
青山作画当门挂,流水藏诗绕堂吟。
位于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的渚湖姜村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四面青山环绕、植被茂盛,山泉溪流穿村而过。不仅如此,作为昔日“贵池四大名姓”之一姜姓族人聚居地,渚湖姜村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树古桥古道 记载悠久历史
大暑时节,山风也是热的,穿过400米长的水杉大道便到了渚湖姜村的村口。潺潺的流水声夹杂着叽喳的知了叫声,显得村庄分外宁静,村口那棵古老的黄连树为人撑起了一把“遮阳伞”。
“600多年前,第一代姜姓祖先来此定居,这里便形成了固定村落——渚湖姜村。随着子孙后代不断繁衍,姜姓人家曾达到上千户,村落面积也越来越大,后有了‘十里长姜’之称。这棵古树就是姜村的‘活盆景’,距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68岁村民姜少林介绍说。
沿着渚湖姜村古老的石板路,循着蜿蜒的山泉溪流,一座座爬满青藤的石拱桥依次映入眼帘。
“这座桥名叫‘继翁桥’,很久以前只是一座木桥,成为石桥的故事得从姜村一位祖先姜百担说起。”谈起姜村名人,姜少林打开了话匣子。“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徽商叫姜百担,号继翁。一天清晨,他端着茶壶在桥头喝茶,看见木桥上有一卷着裤腿的老者在卖早点。于是,他端着茶壶径直走过去。老者有一规矩,那就是必须先买后吃。姜百担接过早点便先吃为快,忘了提前付费。早点吃罢,姜百担发现兜里忘带银钱,一时间颇为尴尬。经过交涉,老者提出解决办法,那就是将此木桥建成石拱桥,姜百担当即答应下来。”这个故事在为人处世方面,对姜村子孙有着深深的启发。
除了继翁桥,渚湖姜村另外三座古桥分别为萃宝桥、迎璋桥和怀亲桥,均建于明代,每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继翁桥与萃宝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更替,渚湖姜村始终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遐迩,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传统村落。
质朴热情民歌 唱出美好生活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7月25日下午,在罗城民歌传习所,热情嘹亮的罗城民歌唱出了大家对美好乡村的赞美。
20世纪60年代,罗城民歌这一乡土文化从田间地头走出来,与凤阳花鼓相媲美,被称作安徽的“南歌北舞”。著名民歌手姜秀珍更是将罗城民歌唱到了人民大会堂,被誉为安徽的“刘三姐”。
罗城民歌的主要发源地便是渚湖姜村。如今,罗城民歌已经成为渚湖姜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要是一天不唱歌,三岁小孩急白头”。在渚湖姜村,学民歌、唱民歌的氛围极为浓厚。
“我们常年开设罗城民歌学习班,全村不论老少都可以报名学习,这一期已经有20名村民在学唱。”渚湖姜村民、罗城民歌省级传承人姜梦玉笑着说。
在姜梦玉看来,罗城民歌能带给人一种质朴向上的力量。好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2008年,她便在家乡创办了罗城民歌学校,希望通过教学,让大家口口相传,进而让这一艺术形式为更多人知晓。
历经多年发展,罗城民歌涌现出一批传唱接班人。其中,3名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正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将罗城民歌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一批紧扣时代主题的罗城民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一曲民歌唱党史》《耕地保护我来唱》《山乡巨变气象新》《文明乡村人民创》等。
如今,罗城民歌春晚已连续举办六届,并于2019年获得贵池区“镇街文化品牌荣誉”称号。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罗城民歌的继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梨园花海竹林 绘就和美乡村
夏日的渚湖姜村,有一处风光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村内的宝山地洞,只见那地洞口好似空调的出风口,徐徐冒着冷气。傍晚时分,村民们都来到洞口纳凉,他们聊着天、哼着曲、择着菜,十分悠闲自在;孩子们在洞口的广场上追逐嬉闹,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这里是传统村落,原生态的东西保存较多,但过去没有系统规划,各方面基础设施跟不上。”姜少林感叹。
2013年以来,政府加大对渚湖姜村的投入,该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完成了演武堂、沿河石板路、村口古戏台、巾帼牌坊等历史建筑、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的保护利用,同时完成了渚湖姜村庄风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村民以徽派建筑风格翻建新房,拆除不协调的搭建物,要求村内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罗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有祥说。
眼下,走进渚湖姜村,远远就能看见一片紫薇花海,花海周边是大片的梨园,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花海不远处传来阵阵风吹竹林沙沙声,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为村里带来旅游收入10万元。这里的梨园还将成为皖南最大的南水梨基地。”陶有祥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渚湖姜村已形成了“百亩花海、千亩梨园、万亩竹林”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重新踏上水杉大道,回望渚湖姜村,宛若从画境中走出来,不禁让人感叹:“姜美同一首,美哉,渚湖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