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07日
“红”旅融合 振兴“花”开
□通讯员 丁宣
“在这里不仅能领略秀美乡村风光,还能感受红色文化,让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两得……”在丁桥镇茗山村红色茗山村史馆,来自铜陵的游客周先生说。
七月的茗山,树木葱郁,竹涛阵阵,村内新建成的红色茗山村史馆内游人络绎不绝,一件件历史图片、党史文献无不述说着这个红色村落的光荣历史。
茗山村毗邻铜陵,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青铜南工委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该村积极探索“红旅融合”发展模式,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最近一段时间,前来开展党建活动和研学活动的人很多,村史馆开馆不到20天,就已经接待了五六百人。”茗山村党支部书记施小英告诉笔者,这些年,该村不断拓展“文旅+”发展模式,将红色记忆融入当地农耕文化和山水风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是红色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茗山村立足村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紧紧围绕红色主题,因地制宜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该村的寨口里和茗山冲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现在村里的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逛公园,村里还办起了‘爸妈食堂’,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亲身感受到村庄变化的村民陈金玉感慨道。
2021年,来自马鞍山的一家装饰公司看中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在茗山村投资4000万元成立一家名为“知青故里”的民宿。该民宿利用废弃绿皮火车车厢改造的客房和餐吧颇具创意,不仅吸引了周边的游客前来打卡观光,连沪苏浙等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这里空气清新,而且负氧离子含量高。这两年,我们都来这里消夏避暑。”这几日在此疗休养的上海游客赵女士说。据该民宿负责人徐冰介绍,自建成营业以来,每年接待游客2000人次以上,营业额达160多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茗山人选择在家门口创业或者就业,通过种植特色野茶、农产品、毛竹或在民宿务工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平时我在村里的民宿打工,每个月能挣2500多元,加上家里的笋干、茶叶等销售收入,一年下来,家庭能有七八万元收入。”提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李翠姣满意地说。
乡村振兴渐开产业新花。茗山村依托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村集体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元增长到2022年的32万元。“未来我们还将在打造特色农产品上做文章,积极谋划更多的村企合作共建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助力茗山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施小英信心满满地说。
“在这里不仅能领略秀美乡村风光,还能感受红色文化,让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真是一举两得……”在丁桥镇茗山村红色茗山村史馆,来自铜陵的游客周先生说。
七月的茗山,树木葱郁,竹涛阵阵,村内新建成的红色茗山村史馆内游人络绎不绝,一件件历史图片、党史文献无不述说着这个红色村落的光荣历史。
茗山村毗邻铜陵,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青铜南工委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该村积极探索“红旅融合”发展模式,切实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最近一段时间,前来开展党建活动和研学活动的人很多,村史馆开馆不到20天,就已经接待了五六百人。”茗山村党支部书记施小英告诉笔者,这些年,该村不断拓展“文旅+”发展模式,将红色记忆融入当地农耕文化和山水风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是红色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茗山村立足村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紧紧围绕红色主题,因地制宜高标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该村的寨口里和茗山冲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现在村里的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逛公园,村里还办起了‘爸妈食堂’,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亲身感受到村庄变化的村民陈金玉感慨道。
2021年,来自马鞍山的一家装饰公司看中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在茗山村投资4000万元成立一家名为“知青故里”的民宿。该民宿利用废弃绿皮火车车厢改造的客房和餐吧颇具创意,不仅吸引了周边的游客前来打卡观光,连沪苏浙等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这里空气清新,而且负氧离子含量高。这两年,我们都来这里消夏避暑。”这几日在此疗休养的上海游客赵女士说。据该民宿负责人徐冰介绍,自建成营业以来,每年接待游客2000人次以上,营业额达160多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茗山人选择在家门口创业或者就业,通过种植特色野茶、农产品、毛竹或在民宿务工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平时我在村里的民宿打工,每个月能挣2500多元,加上家里的笋干、茶叶等销售收入,一年下来,家庭能有七八万元收入。”提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李翠姣满意地说。
乡村振兴渐开产业新花。茗山村依托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村集体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元增长到2022年的32万元。“未来我们还将在打造特色农产品上做文章,积极谋划更多的村企合作共建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助力茗山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施小英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