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20日
屈原讲廉洁
􀳂钱征
  屈原曾经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廉洁”二字。
  《辞海》“廉洁”条目:廉洁,即清廉、清白,与“贪污”相对。《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汉书·贡禹传》:“禹又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
  《辞海》还有“廉耻”条目,谓廉洁知耻。《管子·权修》:“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
  就是成语,也有“廉而不刿”。廉,意为“廉隅”,本指棱角,比喻品行方正。棱角锐利,但不伤物。比喻人能坚持原则,但又不失之简单粗暴。《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焉……廉而不刿,义也。”孔颖达疏:“廉,棱也。刿,伤也。言玉虽有廉棱,而不伤割于物。”《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荀子·不苟》也云:“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等等,不一而足。
  屈原在《卜居》中说:“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谁知吾之廉贞!”这里便提到廉洁。《卜居》以屈原生平为题材,采用散文笔法叙述,一连提出十几个问题,来卜问处世方式,表达了屈原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抗争,对美善的坚持和对丑恶的弃绝,对人生态度的选择以及选择之后的痛苦心情。
  在屈原的《招魂》篇里也提到了廉洁:“朕幼清以廉洁兮。”《招魂》的作者,有屈原作和宋玉作两说。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可证《招魂》应属屈原作。关于屈原创作此诗之时与地,据汤炳正教授考证:“《招魂》乃屈原放逐途中,行至庐江陵阳一带,转南下时作。时当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故屈原作此诗以吊之。辞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用以寄托诗人盼望怀王魂返故都的强烈愿望。因而文中所叙宫室之壮丽,饮食之丰饶,歌舞之繁盛,皆非王者不能有。在‘乱辞’中,屈原自叙其‘汨吾南征’,‘路贯庐江左长薄’,庐江在陵阳,则作《招魂》之也,殆即流放初期到达陵阳转而南下之际。”(《楚辞今注》)。
  屈原《招魂》一诗,创意奇特,文辞奇丽,在屈作中可以与《离骚》《天问》相鼎足,皆千古奇文也。《招魂》的结构,是假托巫阳来招魂,接着写招魂词,是全文的主体,用铺陈的手法,描写了楚国的衣食之美、歌舞之乐,殷切地劝诫楚怀王之灵魂,不要到天上、地下或四方去,认为还是楚国最美好,是最值得留住的地方。这种“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的内容和写法,一方面表现了屈原对楚怀王归来(哪怕是死后的灵魂)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曲折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的颂赞和热爱。这与屈原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上,都十分新奇,与《离骚》一样,吸取了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了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文,对后来的汉赋起了很大影响。
  “朕幼清以廉洁兮。”《文选集注》中陆善经认为:朕,谓屈原也。朱熹认为:此宋玉代为屈原之词。言朕者,为原之自朕也。汤炳正则解释为:朕,我,屈原自称。清,清高脱俗。廉洁,不贪污,与《离骚》所云“众皆竸进以贪婪”正相反。此言己洁身自修,终生不懈。
  《离骚》中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离骚》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成就,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长诗。从篇幅的宏阔看,是我国古典诗歌少有的。《离骚》在文学史上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和影响力,也只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可以当之了。总之,崇高、悲壮、奇丽,是《离骚》一诗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史上的一篇伟大不朽之作。
  王逸解释“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言士有伏清白之志,以死忠直之节者,因前世圣王之所厚哀也。陆善经的理解是:所以屈忍者,欲伏清白以死,直节坚固,乃前世之所共厚也。朱熹解释为:宁伏清白而死于直道,尚足为前圣之所厚。游国恩的解释是:伏,服也,与上文非世俗之所服义近。伏与服,古多通用。伏清白而死直者,谓服膺清白,而死于直道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31年至1933年,游国恩教授曾将其间撰写的九篇论文,以《读骚论微初集》的名字出版过。其中《论屈原之放死及楚辞地理》一文,以及所附“屈原年表”认为: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即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6年,即楚顷襄王十三年,屈原58岁时,再放于陵阳,并待了九年,撰写《哀郢》《招魂》《远游》等作品;公元前277年,即楚顷襄王二十二年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汨罗江,享年67岁。
  我通过研究发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天问》是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采用问句体写成。其内容,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写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深。屈原《天问》,不仅是一首“创格奇、设问奇”独步千古的诗歌作品,而且在长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也是诗人在哲学、历史观上的伟大建树。可以这么说,《天问》一诗,不仅为中国诗史上罕见杰作,亦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的无上珍品。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