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梦晨
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适老化改造“量身定制”、老年文体活动“轮番上演”、智能养老产品“一呼百应”……如今,在贵池,专属于老年人的福利正不断“推陈出新”,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的幸福底色愈来愈浓。
在这些幸福生活中,如果要提到近几年“银发族”最热门的话题,老年大学必定榜上有名。截至目前,贵池区已建成老年大学(学校)183所,学员总数达到23437人。
普法课程“走”上课程表
10月21日晚,牛头山镇宝赛村的老年大学内灯火通明,教室里满满当当,一群年逾半百的“学生”正端坐在课桌前,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讲课。尽管白发已经爬上了鬓角,但他们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求知的目光。“专业律师每周来给我们上法律课,有空闲的都可以来上课,我们可都期待着周六晚上呢!”说话的阿姨名叫郑明珠,是该村老年大学实至名归的“三好学生”。
法律课是该村老年大学不得不提的一门实用课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于是,该村抓住老年人“上学”热情开设法治课程,法律课走上了宝赛村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将普法融入了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
除了法律课,郑阿姨从去年9月便开始“打卡”二胡班,可谓是节节课不落,从一开始连持琴握弓都不会,到如今也能轻松弹奏几曲,她的心里颇为“满足”。“我打小就喜欢二胡,小时候没机会学,没想到现在竟然还能在家门口‘圆梦’校园!”郑明珠的话语道出了不少老年大学学员“上学堂”的初衷——弥补自己年轻时想学而又没学成的遗憾。
地方文化“融”入课程表
近日,一走进墩上街道老年大学,30余名学员正在老师一字一句的带领下学唱罗城民歌。2021年,该街道在老年大学开设了罗城民歌课程,邀请当地民歌传承人担任授课老师。
罗城民歌唱出的是墩上人“锄头不离手、山歌不离口”的精气神,传递的是墩上特有的文化底蕴。每堂课上,学员们都热情高涨地紧跟着老师教授的要领认真学习,常常意犹未尽地申请“拖堂”。作为授课老师,汤德胜在每一节课前都认真备课,尽力将自己的民歌技艺“倾囊相授”,他坦言:“学员们大多是本乡本土的村民,我将自己所掌握的罗城民歌的唱法和技巧传授给他们,罗城民歌便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实践活动“跳”出课程表
就在各地老年大学不断完善、更新课程的同时,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课程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中,不断拓展的户外教学模式,让老年学员体验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去年刚刚退休的管文秀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她一口气在“家门口”的秋浦街道翠微社区老年教学点报了两门课程——摄影和舞蹈。其中,最让管文秀充满期待的便是几乎每月一次的采风课。“原先,我以为上课就是单纯地在教室里,却没想到还有‘第二课堂’,将教室‘搬’到了户外。”管文秀笑着说,自己和同学大多数都是“零基础”,到户外采风可以将摄影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拍摄技巧运用到实际拍摄中。
与此同时,该街道老年大学还不断拓展“第三课堂”,让老年学员在“老有所学”的同时“老有所为”,鼓励学员为社会贡献“银龄力量”。目前该街道老年大学依托“第三课堂”成立的“松柏银”志愿服务队已有400多名队员,全部来自于老年大学的学员。
近年来,随着“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的不断推进,贵池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可谓是焕然一新,盯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少了,牌桌前的喧闹声也渐渐褪去,“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也变得“鲜活”起来,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也随之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