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5日
父亲的芍药
四十多年前,父亲在乡医院工作。那时,他是医院的“台柱子”,除在门诊给人看病外,还要开中药药方,做配药师,每天与中草药打交道。父亲看到一些枯枝败叶、干花老茎,总要闻闻它的气味。我很难把他和春天、鲜花等词汇联系到一起。
那年春天,父亲不知从哪里挖来许多花苗,准备栽在屋后的那块空地上。一垄垄精心翻过的土地仰卧着,像一条条沉睡初醒的龙,慵懒中蓄势待发。父亲仿佛排兵布阵的将军,沿着新耕的土地四周,插上一圈矮矮的篱笆,卫护着即将入驻其间的花苗。
篱笆外,几株老梨树傲然而立,根本不考虑躺在脚下的花苗的感受,每一根枝条都急不可耐,萌起小小花苞,恨不得立刻向春天敞开心扉,吐露芬芳。草芽用柔软的内心,对抗冷硬的泥土,很快也越过草生的至暗时刻,在艳阳下抒写起绿色的“诗句”来。
父亲蹲在土垄边,用小花铲挖出坑洞,栽上花苗。花苗的根呈褐色,静静地盘卧在垄里。我不解地问父亲:“这黑乎乎的根,能开出好看的花么?”
父亲发出爽朗的笑声,他用沾满泥土的大手摸了摸花苗的根,对我说:“它叫芍药,不仅能开出好看的花,花还能做药给人治病呢!”
真会这样么?小小的期待在我心里萌芽,伴随春光潜滋暗长。不久,我发现芍药根茎处,长出密密匝匝的芽苞,圆鼓鼓的,顶部尖尖的。很快,顶部裂开,像雏鸟张开饥渴的嘴巴,吐纳春光。几场春风吹过,叶子全长了出来,颜色由淡紫转为青绿,闪着油亮的光泽。原本荒寂的土地突然之间绽放芳华,生动起来。
每天下班回家,父亲第一件事,就是去屋后侍弄芍药。他走进花垄,蹲下身子,轻轻拨开花丛,拔去一棵棵杂草。有时,他悉心拨开花枝花叶,捕捉隐藏在叶底的虫子。
我跟在父亲身后,舀几瓢水,天女散花一样地洒,嘴里大喊:“下雨喽,下雨喽,快点喝水开花哟。”几只蝴蝶飞过来,我就扔了水瓢,绕着花垄追赶蝴蝶。
“慢点跑,不要踩了花苗。”父亲边拔草边抬头叮咛,眼里流淌着温情。
那天晚上,忙碌一天花事的父亲并不感到疲惫。他顺手捧起床头的诗词选,翻到中间一页,津津有味读了起来,“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母亲坐在父亲身边,微笑着,听他抑扬顿挫地朗读。
初夏时分,芍药花竞相开放了,成片的花朵燃烧着,红的如灶台的火焰,白的像初春的飞雪,让矮小的草屋流光溢彩。叶子碧绿青翠,昂然向上,托起娇艳的花朵。硕大花瓣错落交叠,如酒杯相碰,像在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
那些日子,小伙伴在我家屋后,整天在花垄边晃悠。我生怕花被掐了,放学后,我脚步匆忙,气喘吁吁跑回家,书包一扔就跑到屋后,睁大眼睛看守着花。稍不留神就见一个身影窜进花丛,摘下一朵花,飞一般笑着跑远了。我气喘吁吁地向前追“贼”,又胆战心惊地回头防“盗”,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村里闲散的人快乐地涌来,立在篱笆旁,边看花边相互打趣。他们脸上流出淡淡红晕,眼里满是芍药花晃动的影子。那个春天,村庄忽然明艳起来,人们笑容也比往年灿烂,他们粗糙的生活里多了些香气。我常见到成人摘几朵芍药,回家插在空瓶里,还有人趁黑挖棵回家,栽在院墙边。
见到芍药花一天比一天少,我噘着嘴。父亲笑着说:“花长得好看,人家当然惦记,爱美之心,人人都有。”我可不管这些,花被偷了,那是我的花。我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小丫,你要打起精神,守着花,秋天还要用它们做药呢。”母亲笑着提醒我。
接下来,我只要放学,就去屋后盯着花。花越开越旺。一天早上,父亲上班去了,我起床后又信步去房后看花。谁知,一看,傻眼了:芍药花没了,芍药花苗也差不多没了,垄上到处是深深浅浅的洞。残存的几棵,被踩得七零八落,像卸妆的歌手,再无往日容光。
终于等到父亲下班了,我向他哭诉。父亲哈哈一笑:“丫头别哭,偷就偷去吧。大家都栽花是好事,有花看,人精神好,也少生病。”我听得似懂非懂,虽心疼芍药,但想到人不再生病,不用吃药,像是自己无意间做了件好事,心情顿时好了许多。
“花被挖走,没根做药,白忙活了。”母亲看向远方,喃喃道。“今年没有了,明天再种嘛。”父亲说。“明年要是又被偷了呢?”我接过话。“傻孩子,大家都有花了,谁还偷呢?”父亲哈哈大笑。
长大以后,我才渐渐知道,父亲的中药处方里不仅有白芍甘草,也有“清风明月”,更有医者一颗仁爱之心,博大而宽广。我也才知道,他当年捧读的那首词,乃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满庭芳》,二十四味中药的名字里,盛满了一位少妇对远征沙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和缠绵之意。那时,我的母亲听得似懂非懂,微笑的眸子里流淌着温暖和柔情。
那年春天,父亲不知从哪里挖来许多花苗,准备栽在屋后的那块空地上。一垄垄精心翻过的土地仰卧着,像一条条沉睡初醒的龙,慵懒中蓄势待发。父亲仿佛排兵布阵的将军,沿着新耕的土地四周,插上一圈矮矮的篱笆,卫护着即将入驻其间的花苗。
篱笆外,几株老梨树傲然而立,根本不考虑躺在脚下的花苗的感受,每一根枝条都急不可耐,萌起小小花苞,恨不得立刻向春天敞开心扉,吐露芬芳。草芽用柔软的内心,对抗冷硬的泥土,很快也越过草生的至暗时刻,在艳阳下抒写起绿色的“诗句”来。
父亲蹲在土垄边,用小花铲挖出坑洞,栽上花苗。花苗的根呈褐色,静静地盘卧在垄里。我不解地问父亲:“这黑乎乎的根,能开出好看的花么?”
父亲发出爽朗的笑声,他用沾满泥土的大手摸了摸花苗的根,对我说:“它叫芍药,不仅能开出好看的花,花还能做药给人治病呢!”
真会这样么?小小的期待在我心里萌芽,伴随春光潜滋暗长。不久,我发现芍药根茎处,长出密密匝匝的芽苞,圆鼓鼓的,顶部尖尖的。很快,顶部裂开,像雏鸟张开饥渴的嘴巴,吐纳春光。几场春风吹过,叶子全长了出来,颜色由淡紫转为青绿,闪着油亮的光泽。原本荒寂的土地突然之间绽放芳华,生动起来。
每天下班回家,父亲第一件事,就是去屋后侍弄芍药。他走进花垄,蹲下身子,轻轻拨开花丛,拔去一棵棵杂草。有时,他悉心拨开花枝花叶,捕捉隐藏在叶底的虫子。
我跟在父亲身后,舀几瓢水,天女散花一样地洒,嘴里大喊:“下雨喽,下雨喽,快点喝水开花哟。”几只蝴蝶飞过来,我就扔了水瓢,绕着花垄追赶蝴蝶。
“慢点跑,不要踩了花苗。”父亲边拔草边抬头叮咛,眼里流淌着温情。
那天晚上,忙碌一天花事的父亲并不感到疲惫。他顺手捧起床头的诗词选,翻到中间一页,津津有味读了起来,“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母亲坐在父亲身边,微笑着,听他抑扬顿挫地朗读。
初夏时分,芍药花竞相开放了,成片的花朵燃烧着,红的如灶台的火焰,白的像初春的飞雪,让矮小的草屋流光溢彩。叶子碧绿青翠,昂然向上,托起娇艳的花朵。硕大花瓣错落交叠,如酒杯相碰,像在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
那些日子,小伙伴在我家屋后,整天在花垄边晃悠。我生怕花被掐了,放学后,我脚步匆忙,气喘吁吁跑回家,书包一扔就跑到屋后,睁大眼睛看守着花。稍不留神就见一个身影窜进花丛,摘下一朵花,飞一般笑着跑远了。我气喘吁吁地向前追“贼”,又胆战心惊地回头防“盗”,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村里闲散的人快乐地涌来,立在篱笆旁,边看花边相互打趣。他们脸上流出淡淡红晕,眼里满是芍药花晃动的影子。那个春天,村庄忽然明艳起来,人们笑容也比往年灿烂,他们粗糙的生活里多了些香气。我常见到成人摘几朵芍药,回家插在空瓶里,还有人趁黑挖棵回家,栽在院墙边。
见到芍药花一天比一天少,我噘着嘴。父亲笑着说:“花长得好看,人家当然惦记,爱美之心,人人都有。”我可不管这些,花被偷了,那是我的花。我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小丫,你要打起精神,守着花,秋天还要用它们做药呢。”母亲笑着提醒我。
接下来,我只要放学,就去屋后盯着花。花越开越旺。一天早上,父亲上班去了,我起床后又信步去房后看花。谁知,一看,傻眼了:芍药花没了,芍药花苗也差不多没了,垄上到处是深深浅浅的洞。残存的几棵,被踩得七零八落,像卸妆的歌手,再无往日容光。
终于等到父亲下班了,我向他哭诉。父亲哈哈一笑:“丫头别哭,偷就偷去吧。大家都栽花是好事,有花看,人精神好,也少生病。”我听得似懂非懂,虽心疼芍药,但想到人不再生病,不用吃药,像是自己无意间做了件好事,心情顿时好了许多。
“花被挖走,没根做药,白忙活了。”母亲看向远方,喃喃道。“今年没有了,明天再种嘛。”父亲说。“明年要是又被偷了呢?”我接过话。“傻孩子,大家都有花了,谁还偷呢?”父亲哈哈大笑。
长大以后,我才渐渐知道,父亲的中药处方里不仅有白芍甘草,也有“清风明月”,更有医者一颗仁爱之心,博大而宽广。我也才知道,他当年捧读的那首词,乃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满庭芳》,二十四味中药的名字里,盛满了一位少妇对远征沙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和缠绵之意。那时,我的母亲听得似懂非懂,微笑的眸子里流淌着温暖和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