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20日
从评选研修与日常实践出发
探寻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密码

池州市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暨教育专题研修活动中,晋级教师在上劳动教育展示课。

在贵池区秋浦小学Steam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跟随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施慧老师一同寻找“厨房里的化学藏在哪里”的秘密。

  □ 记者 唐馥娴
  “如何用一根绳子垂直提起装满水的瓶子?”池州市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场,贵池区乌沙中心学校教师强慜慜正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小绳结大用处》实践课。随着问题抛出,五年级学生纷纷尝试,却屡屡失败。“瓶底绳上放,瓶顶交叉打结中间拉— —这就是‘八字形锁瓶结’的秘诀。”强慜慜一边示范,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绳结中的摩擦力原理。10分钟后,学生们已能熟练运用绳结提水,并分组挑战“垂直提瓶往返跑”任务。课堂尾声,强慜慜播放汶川地震救援队员用绳结搭建担架的案例,学生们肃然起敬:“原来小绳结有大作用!”
  这堂妙趣横生又干货满满的课程,正是我市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缩影。近年来,我市以优质课评选为引领,以日常教学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拓展,构建起“课堂—校园—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从技能传授升华为价值塑造。
  优质课评选:树标杆,明方向
  在2025年池州市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中,像强慜慜这样扎根生活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东至县大渡口镇中心学校教师姚敏的《亲身体验种植过程》,将课堂搬进校园种植园。学生分组进行土培草莓与水培生菜对比实验,每日记录生长数据。当土培组发现草莓叶片发黄时,姚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提出“增施有机肥”的解决方案;水培组则通过调整光照时长优化生菜生长环境。“劳动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科学探究。”姚敏总结道。
  东至县洋湖镇中心学校教师董雨蝶的《悠悠东至情,浓浓豆丝香》则立足东至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从泡豆、磨浆到摊煎、切丝,完整体验东至豆丝制作工艺。活动中,一名学生发现米浆比例影响口感,自发设计“1:1.5绿豆大米配比”实验,其探究报告被收录至校劳动课程资源库。“这样的课让孩子明白,劳动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传承。”评委组专家点评道。
  日常教学:重常态,见实效
  优质课的创新理念正逐步融入日常教学。青阳县实验小学将校园闲置角落改造为“动物园”和“启乐园”种植基地,学生每周参与动物饲养与蔬菜种植。五年级学生张子涵在观察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蔬菜贵,现在才知道每一片叶子都要经历松土、除草、捉虫的艰辛。”该校教师介绍,劳动基地与科学课联动,学生通过测量植株高度、记录光合作用等,完成《温度对菠菜生长的影响》等课题研究。
  石台县实验小学则将劳动教育巧妙地嵌入课后服务之中,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乐趣的成长空间。在这里,劳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是化作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课后服务中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胡佐胜校长表示,“劳动教会孩子创造价值,更学会分享价值。”
  主题活动:拓场域,促融合
  在池州,劳动教育早已突破课堂边界。贵池区百荷小学“劳动周”活动中,一年级学生养护水培植物,观察根系生长;三年级承包班级清洁,设计“值日星级评价表”;五年级开展“家居空间改造”,用废旧纸箱制作收纳盒。家长反馈:“孩子现在主动整理书桌,还教我们用绳结固定晾衣绳。”
  家校社协同更让劳动教育深入人心。东至县敬慈小学“劳动活动月”中,学生需完成“21天家务打卡”,低年级学生学会系鞋带、叠被子,高年级学生则为家人烹饪三餐。活动结束后,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给妈妈洗脚,发现她的脚底有厚厚的茧。妈妈说这是‘劳动的勋章’,我偷偷哭了。”此外,我市多校与社区、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贵池区秋浦小学联合池州学院开展“厨房里的化学”实验,学生用白醋与小苏打模拟火山喷发;贵池区沿江路小学与农业公司合作种植黄精,学生全程参与从播种到加工的劳动。
  专家视角:劳动教育需久久为功
  “优质劳动课必须具备生活性、实践性、融合性和情感性。”池州市教研室主任詹春慧总结道。他指出,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重展示,轻常态”“重技能,轻育人”等问题。对此,我市将推出三项举措:一是建立“劳动教育精品课例库”,推动优秀教学设计共享;二是开展“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孵化行动”,鼓励学校开发特色课程;三是完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记录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当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连、与科学相融、与文化相承,就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如今,行走在池州的校园里,能看到学生用绳结技术装饰教室,用种植成果义卖助学,用调查报告建言社区治理… …劳动,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也为“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