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21日
敬仰清溪塔
柯芳美
  今年金秋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站在清溪河边看塔。
  塔本名“妙因”,因挨着这一湾河水,池州人喊它“清溪塔”。我数不清这是第几回拜谒,却记得第一回— —二十出头落户池州教书,游访池口轮渡。江雾初散,塔影横空,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母亲一路念叨的“清溪塔”就长这样。那一刻,我像踩进了她童年的脚印,远远望见了娘家。
  母亲生长在塔北约五公里的江口麻料方家。全民族抗战爆发,外婆拖儿带女躲进南山,落脚于九华天池之上的汪冲柯。我的曾祖父柯锦荣出面,把一间山边茅屋借给他们歇脚。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外婆一家回迁,却独把母亲留下——说是“谢礼”,更像托付。柯家长辈看中她聪慧机敏,便许配给读过私塾、投身抗战的父亲。此后母亲回娘家,全靠一双脚丈量山路。她总是说:“望见清溪塔,心就定了——娘家快到了!”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也成了我一遍遍来看塔的由头。
  塔身七层,灰砖赭缝,每一块砖上都刻着字:“府塔砖张玉造”“徐清造”等等,一些字已认不清,像四百年前工匠的签名,被时间装订成册。女儿上北京大学那年寒假回来,我带她来登塔观风景,更是培护她深爱家乡的情怀,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深爱家乡是一名学子深爱祖国的根基,只有深爱祖国,才会报效祖国。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牢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当时的塔门是洞开的,无栏无守,我们循着窄阶旋到顶层,风从四面八方涌来,江涛声在脚下轰鸣。我们一家三口凭栏远眺,田畴、河汊、远舟、落日一并纳入塔窗,像一幅慢慢铺开的绢本。女儿惊呼:“原来家乡古建筑造得这么令人震撼!家乡很美,圣贤精神可敬!”
  后来景区立了简介牌,从牌上我才知道塔名出自古代诗文:“妙因斯满,极果顿圆。”特别喜欢此八字,左参右参,前参后参,意犹未尽!抗战时日军用飞机炸过池州,塔身弹痕累累,却倔强站到今天,像一位老兵,仍替城市守着北大门。
  傍晚,塔影被河水拉得很长,长到把我的脚印与母亲的脚印悄悄缝在一起。我举手按下快门,照片里古塔静穆,夕光如金。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所谓故乡,有时就是一座塔,它替远行者收藏乡愁,也替归来者打开家门。数百年风雨沧桑,清溪塔巍然屹立,我不禁怀咏:
  清溪塔影照行舟,前辈遗风立渚州。十九年功非一篑,七层砖石系千秋。昔年仗节开基处,此刻摩云迎日头。敬爱古贤栽此笔,客来崇仰洗灵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