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24日
周馥的南京寓所
东至历史名人周馥,早年追随李鸿章办理洋务,辗转苏州、南京、扬州、北京、保定、天津等地,每到一处落脚,几乎都要置办家业,接家人团聚。南京就有他的寓所,寓所坐落在常府街。
1865年,周馥便在南京安顿下来,迎家人过来居住。次年冬月,全家从租赁的房屋搬到了新买的常府街寓所。直到1871年周馥办理洋务到天津,次年家产置办妥当后,全家又移居天津。
周家去天津后,常府街寓所就租给了周馥好友杨仁山居住。杨仁山是晚清著名学者,安徽石台人,与周馥同岁。1866年从安庆举家迁到南京。杨仁山来南京时,就职于江宁筹防局,与当时负责襄办金陵善后工程事宜的周馥相识,结为同乡好友,工作及生活上相互帮衬支持。周馥署理两江总督后,杨仁山曾向周馥建议开办女子学校。
杨仁山非常看重与周馥家的情分。1879年,他随团出使巴黎半年余,其间给长子杨自超的家书中,谆谆叮嘱与周家的关系以及租用周家房屋的相关事宜:“秋间周世兄来宁时,将年内应付之租金,一并付讫,照南京租屋章程算之。周世兄到宁,照前次一样,将湛廷所住外经房搬空两间,让他居住;伙食在我家吃,不必收钱。”多年后,周馥嫡孙、周学熙次子周志俊读到此处,深深感慨:“仁山先生与先祖交亲逾恒”。
1878年6月,周馥母亲病故,需回乡丁忧三年。建德纸坑山周村老家房屋狭小,难以接待寮友宾客,便置地新建周氏新祠(周馥接官厅)。期间又在秧田畈周家山周氏始迁地兴建周氏宗祠,花费甚巨,经济拮据,不得已于1879年卖掉了南京常府街的寓所,待数年后经济好转,才又将寓所买了回来。
1933年,周学熙依照议准批复及民众意愿,将常府街房屋辟作周公祠,适度改造扩建,形成4进30余间的规模。1954年,周学熙的三个儿子,周志辅、周志俊、周叔迦兄弟,将常府街周公祠的全部房屋捐献。
常府街45、47号北侧正对面的沿街现代建筑后面隐藏着一座青砖小瓦、翘角飞檐的清代古建筑──常府街24号。古建筑为单檐歇山顶,蝴蝶黑瓦面,板瓦竖排甘蔗脊,两端作传统“富贵不断头”方形回字纹饰,屋顶两侧红漆博风板和悬鱼板完整,类似江南园林中的水榭和花厅。
南京文史研究者王重阳认为:“这座看似奇怪的建筑,初步推测是清末两江总督周馥的纪念建筑──金陵周悫慎公祠。”估计原为四面敞开的花厅,现被隔成多间居室,由几户居民租住;归秦淮区文物局管理,建筑东侧的窗子下面,有文物保护标志碑。感觉这样风格的建筑,在南京城东南地区少有,周边也只有文昌巷里建于清末的李鸿章祠堂有点类似,但风格已经不是一回事。
不由得想到,常府街24号这栋古建筑,会不会原来就和街对面的45、47号是一个整体,在常府街拓宽改造时,给划成了隔街相望的两处了呢?
记得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有篇“清朝历代两江总督,南京人为何最喜欢周馥”的文章,通过列举周馥署理两江总督时的几则事例,拿周馥与前几任总督比较:“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是在周馥之前的三任总督,他们先后接力,在南京办起了三江师范学堂,论办学,四人皆有功绩,论平易近人,周馥要胜出多多;若跟陆建瀛比,周馥的才干更不知强上多少倍,难怪南京人都爱这位两江总督。”
周馥,字玉山、号兰溪,1904年9月至1906年7月署理两江总督,任期虽未满两年,却留下了诸多美名。以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和用历史名人命名道路、街巷的做法,现在浦口区“兰溪公园”及公园西门口起始的“玉山路”,莫不也是为了纪念周馥而以他的字号命名的吧?
1865年,周馥便在南京安顿下来,迎家人过来居住。次年冬月,全家从租赁的房屋搬到了新买的常府街寓所。直到1871年周馥办理洋务到天津,次年家产置办妥当后,全家又移居天津。
周家去天津后,常府街寓所就租给了周馥好友杨仁山居住。杨仁山是晚清著名学者,安徽石台人,与周馥同岁。1866年从安庆举家迁到南京。杨仁山来南京时,就职于江宁筹防局,与当时负责襄办金陵善后工程事宜的周馥相识,结为同乡好友,工作及生活上相互帮衬支持。周馥署理两江总督后,杨仁山曾向周馥建议开办女子学校。
杨仁山非常看重与周馥家的情分。1879年,他随团出使巴黎半年余,其间给长子杨自超的家书中,谆谆叮嘱与周家的关系以及租用周家房屋的相关事宜:“秋间周世兄来宁时,将年内应付之租金,一并付讫,照南京租屋章程算之。周世兄到宁,照前次一样,将湛廷所住外经房搬空两间,让他居住;伙食在我家吃,不必收钱。”多年后,周馥嫡孙、周学熙次子周志俊读到此处,深深感慨:“仁山先生与先祖交亲逾恒”。
1878年6月,周馥母亲病故,需回乡丁忧三年。建德纸坑山周村老家房屋狭小,难以接待寮友宾客,便置地新建周氏新祠(周馥接官厅)。期间又在秧田畈周家山周氏始迁地兴建周氏宗祠,花费甚巨,经济拮据,不得已于1879年卖掉了南京常府街的寓所,待数年后经济好转,才又将寓所买了回来。
1933年,周学熙依照议准批复及民众意愿,将常府街房屋辟作周公祠,适度改造扩建,形成4进30余间的规模。1954年,周学熙的三个儿子,周志辅、周志俊、周叔迦兄弟,将常府街周公祠的全部房屋捐献。
常府街45、47号北侧正对面的沿街现代建筑后面隐藏着一座青砖小瓦、翘角飞檐的清代古建筑──常府街24号。古建筑为单檐歇山顶,蝴蝶黑瓦面,板瓦竖排甘蔗脊,两端作传统“富贵不断头”方形回字纹饰,屋顶两侧红漆博风板和悬鱼板完整,类似江南园林中的水榭和花厅。
南京文史研究者王重阳认为:“这座看似奇怪的建筑,初步推测是清末两江总督周馥的纪念建筑──金陵周悫慎公祠。”估计原为四面敞开的花厅,现被隔成多间居室,由几户居民租住;归秦淮区文物局管理,建筑东侧的窗子下面,有文物保护标志碑。感觉这样风格的建筑,在南京城东南地区少有,周边也只有文昌巷里建于清末的李鸿章祠堂有点类似,但风格已经不是一回事。
不由得想到,常府街24号这栋古建筑,会不会原来就和街对面的45、47号是一个整体,在常府街拓宽改造时,给划成了隔街相望的两处了呢?
记得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有篇“清朝历代两江总督,南京人为何最喜欢周馥”的文章,通过列举周馥署理两江总督时的几则事例,拿周馥与前几任总督比较:“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是在周馥之前的三任总督,他们先后接力,在南京办起了三江师范学堂,论办学,四人皆有功绩,论平易近人,周馥要胜出多多;若跟陆建瀛比,周馥的才干更不知强上多少倍,难怪南京人都爱这位两江总督。”
周馥,字玉山、号兰溪,1904年9月至1906年7月署理两江总督,任期虽未满两年,却留下了诸多美名。以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和用历史名人命名道路、街巷的做法,现在浦口区“兰溪公园”及公园西门口起始的“玉山路”,莫不也是为了纪念周馥而以他的字号命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