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24日
寒食节里的意蕴
􀳂孙东岳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周王朝有个管理火种的司烜氏,每到仲春季节,他便敲着木铎告诫人们,严格遵守用火禁令。郑玄注:“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即禁火,盖周之旧制。”禁火和食用冷食,是寒食节的核心所在。所以禁火,是因为春季气候干燥,易于引起火灾。
  寒食节祭奠介子推之说,源于东汉桓谭的《新论》。文中说:“太原郡民,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将寒食与介子推联系起来,为寒食节习俗增添了人文内涵。
  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贤臣。他早年随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受尽千辛万苦忠心不二,让重耳渡过难关。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国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在封赏功臣时却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愿再见到这个忘恩负义的国君,就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隐居。晋文公知道后非常愧疚。便亲率广众前往绵山寻访,找不到介子推无奈之下放火烧山,想以此逼迫介子推出来。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在大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悲痛万分,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这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吃干粮、吃冷饭,以表达对介子推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习俗原在山西流行,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全国性固定化的节日。
  寒食节至唐宋时盛极一时。唐代朝廷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三天,并要求全民严格执行。当时朝野上下,都要绝火寒食。唐代对寒食节十分重视,最初设置了四天假期,后因寒食与清明时间接近,双节连休,假日延长至七天。
  除了休假,唐朝宫廷还会举行寒食内宴,宴席上陈设的虽然都是冷食,但宴会的气氛相当热烈。张籍《寒食内宴》诗中写道:“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反映了当时寒食节的盛况。
  宋代也非常重视寒食节,将其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写道: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是此三节最重。北宋邵雍《春游吟》云:“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三:“京师人家庖厨灭火三日,是节合都士庶之家,多蓄食品。”
  由于寒食与清明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紧紧相接,所以其节俗就多有联系。尤其是唐宋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渐渐合二为一,并以清明节的名称代替了寒食节,成为以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为中心的全国性节日,沿袭至今。
  千年如一的是,对忠臣义士的赞许和崇敬,对逝去先辈的缅怀和追思。扫去墓上的尘埃,更要扫去心上的尘埃,重归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清明。

Copyright © 2006-2008 chiznews.com
  主办单位:池州日报社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东湖中路315号 联系电话:0566--2037332 PostCode:247000
  备案号: 皖政新办备06018号 ICP号:皖ICP备 0600904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