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9日
霄坑二题
茶旅步道
霄坑村坐落于华东第一大峡谷——霄坑大峡谷,森林覆盖率达96%,一年四季,空气清新,气候温润。进入霄坑村,参天古树,小桥流水,深潭倒影,别墅人家,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把霄坑看成一幅天然画卷,霄坑茶叶必然是镶嵌其中的最美物象。为了展现茶园风光,近年,村里在黄西工委纪念馆附近开发出一道亮丽的景观,那就是茶园观光步道。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越过一道山岗,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畦一畦的茶棵,泛着绿色的光芒,修剪整齐,层层叠叠,远看像海浪拍岸留下的痕迹,近看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器宇轩昂,精神振奋。
茶园里,架设着一条暗红色茶旅步道,宽2米,长300米,钢铁支架,铝合金扶手,木质底板,随着地势,蜿蜒在茶棵之上,像一条火龙匍匐大地,正欲飞翔。一路走去,鸟鸣啁啾,蜂飞蝶舞,茶香扑鼻,底板嘎吱有声。高处,建有一亭,名曰“问茶亭”,四根支柱,上覆茅草,简洁明快,古色古香。坐于亭上,放眼四望,青山巍巍,茂林修竹,绿浪翻滚,天上白云朵朵,清风徐来,心旷神怡。步道以问茶亭为顶点,呈“人”字形向两侧伸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影交错,美轮美奂。我们忙不迭地以茶园步道为背景合影留念,把这幅美景留存下来。
向导告诉我们,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品质优良的茶叶,是霄坑村两张金字招牌。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彰显品牌的力量,当地政府在每年的4月中旬举办茶叶开园节,五湖四海的游客、客商汇聚霄坑村,共襄盛会。开园节上,既有采茶体验项目,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为了办好开园节,村里多方集资建设了这条茶旅步道,既可以做表演节目的舞台,又可以做游客的看台。平时,来这里旅游、参观的人多,这条步道又成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同行者皆感叹设计者独具匠心,为霄坑乡村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西亭
汽车像一只穿山甲,在两山夹一凹的霄坑大峡谷间穿行。
山回路转,到达六队地界。河流转拐处,一亭赫然挺立于路边高墩,飞檐翘角,四柱支撑,上覆青瓦,檐下悬挂一牌匾:黄西亭。之所以取黄西为名,大概是因为黄西工委的缘故吧。
停好车,跨过几级台阶,我们来到亭上。亭边竖立着一块石碑——正面书“中共黄西工委机关所在地旧址”,于1987年由贵池县委县政府立,背面碑文稍有漫漶,但抹去苔藓,字迹仍可辨析,上书黄西工委成立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历史上的贡献。1947年,正值人民解放军横跨长江的前夜,皖南地委决定将沿江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黄西工委,并成立黄西总队,建立以霄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发展党员,策反开明绅士,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作相关准备。
亭下是霄坑河,乱石为底,河水清澈,安静地向下游流淌。山上丛林密布,绿色满眼,时有野花突兀而出,花香阵阵,沁人心脾。向导告诉我们,从这里往右手边山上去,不过一华里小路,一平坦处,便是当年黄西工委的驻地和黄西总队的营房。所谓的营房,其实就是几间简陋的茅草棚子,后全部倒塌。现正在原址处修建纪念馆,建立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沿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果见路边竖立着建设工地的牌子,但大门紧闭,我们无缘得见真容。这里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于隐蔽和转移。当时山冲里还建有被服厂和枪械修理所,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勤保障,遗址尚存。
关于黄西亭,还有一个生动的革命故事。
有一天,国民党反动派纠集一支30人的武装队伍,到六队捉拿霄坑村早期中共党员陈太和,却不承想与出门办事的陈太和在黄西亭附近相遇。反动派队伍里的人不认识陈太和,也不熟悉路况,就问他:“你可知道陈太和住在哪里?”陈太和心里一惊,知道来者不善,于是镇静下来,佯装着说:“哦,陈太和啊,他的家就住上面。”随便用手一指,骗过了国民党部队的盘问。后来,这件事一直被当成生动的革命教材在霄坑村流传。
时光一闪而过,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巍巍青山不会忘记,潺潺流水不会忘记。
霄坑村坐落于华东第一大峡谷——霄坑大峡谷,森林覆盖率达96%,一年四季,空气清新,气候温润。进入霄坑村,参天古树,小桥流水,深潭倒影,别墅人家,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把霄坑看成一幅天然画卷,霄坑茶叶必然是镶嵌其中的最美物象。为了展现茶园风光,近年,村里在黄西工委纪念馆附近开发出一道亮丽的景观,那就是茶园观光步道。
吃过午饭,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越过一道山岗,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畦一畦的茶棵,泛着绿色的光芒,修剪整齐,层层叠叠,远看像海浪拍岸留下的痕迹,近看像整装待发的士兵,器宇轩昂,精神振奋。
茶园里,架设着一条暗红色茶旅步道,宽2米,长300米,钢铁支架,铝合金扶手,木质底板,随着地势,蜿蜒在茶棵之上,像一条火龙匍匐大地,正欲飞翔。一路走去,鸟鸣啁啾,蜂飞蝶舞,茶香扑鼻,底板嘎吱有声。高处,建有一亭,名曰“问茶亭”,四根支柱,上覆茅草,简洁明快,古色古香。坐于亭上,放眼四望,青山巍巍,茂林修竹,绿浪翻滚,天上白云朵朵,清风徐来,心旷神怡。步道以问茶亭为顶点,呈“人”字形向两侧伸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影交错,美轮美奂。我们忙不迭地以茶园步道为背景合影留念,把这幅美景留存下来。
向导告诉我们,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品质优良的茶叶,是霄坑村两张金字招牌。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彰显品牌的力量,当地政府在每年的4月中旬举办茶叶开园节,五湖四海的游客、客商汇聚霄坑村,共襄盛会。开园节上,既有采茶体验项目,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为了办好开园节,村里多方集资建设了这条茶旅步道,既可以做表演节目的舞台,又可以做游客的看台。平时,来这里旅游、参观的人多,这条步道又成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同行者皆感叹设计者独具匠心,为霄坑乡村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西亭
汽车像一只穿山甲,在两山夹一凹的霄坑大峡谷间穿行。
山回路转,到达六队地界。河流转拐处,一亭赫然挺立于路边高墩,飞檐翘角,四柱支撑,上覆青瓦,檐下悬挂一牌匾:黄西亭。之所以取黄西为名,大概是因为黄西工委的缘故吧。
停好车,跨过几级台阶,我们来到亭上。亭边竖立着一块石碑——正面书“中共黄西工委机关所在地旧址”,于1987年由贵池县委县政府立,背面碑文稍有漫漶,但抹去苔藓,字迹仍可辨析,上书黄西工委成立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历史上的贡献。1947年,正值人民解放军横跨长江的前夜,皖南地委决定将沿江中心县委改组为中共黄西工委,并成立黄西总队,建立以霄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发展党员,策反开明绅士,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作相关准备。
亭下是霄坑河,乱石为底,河水清澈,安静地向下游流淌。山上丛林密布,绿色满眼,时有野花突兀而出,花香阵阵,沁人心脾。向导告诉我们,从这里往右手边山上去,不过一华里小路,一平坦处,便是当年黄西工委的驻地和黄西总队的营房。所谓的营房,其实就是几间简陋的茅草棚子,后全部倒塌。现正在原址处修建纪念馆,建立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沿着向导手指的方向,果见路边竖立着建设工地的牌子,但大门紧闭,我们无缘得见真容。这里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于隐蔽和转移。当时山冲里还建有被服厂和枪械修理所,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勤保障,遗址尚存。
关于黄西亭,还有一个生动的革命故事。
有一天,国民党反动派纠集一支30人的武装队伍,到六队捉拿霄坑村早期中共党员陈太和,却不承想与出门办事的陈太和在黄西亭附近相遇。反动派队伍里的人不认识陈太和,也不熟悉路况,就问他:“你可知道陈太和住在哪里?”陈太和心里一惊,知道来者不善,于是镇静下来,佯装着说:“哦,陈太和啊,他的家就住上面。”随便用手一指,骗过了国民党部队的盘问。后来,这件事一直被当成生动的革命教材在霄坑村流传。
时光一闪而过,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早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但巍巍青山不会忘记,潺潺流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