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7日
科技添动力 农业更“智慧”
□记者 张艺楠
通讯员 黄跃云
8月10日,记者走进东至县东流镇七里湖农业示范区。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满身土”的传统耕作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在科技的助力下日渐完善。
在塔青湖村徐军荣承包的稻田里,伴随着插秧机呼啸而过,不到一刻钟时间,平整的稻田里便整整齐齐“长”出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旁边的田埂上,一摞摞摆放齐整的秧苗正在等待着“上机入地”。“以前无论是插秧还是撒播,我承包的400多亩地前后至少需要500多个工,50个工人忙活近10天才能全部完成,费时又费钱,有时更会累得好几天腰都直不起来!”徐军荣介绍说。如今,七里湖农业产业区大规模推行机械化操作,不仅节约时间,更提高了产量和效率。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插40多亩,相当于50多人的工作量,而且水稻存活率高、分蘖快、根茎壮、种植均匀,产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除了插秧机的使用,无人机也是种粮大户的一个“宝贝”,“无人机+农业”已经成了新农人的“标配”武器。伴随着轰鸣声结束,刚刚完成作业的无人机稳稳停在一边,短短15分钟,便完成了连片40亩稻田的农药喷洒。红叶村种粮大户姬斌回忆起曾经的农忙时节,感慨万分:“过去一到农忙的时候就头疼,费时费力就不说了,赶上高峰期,有钱都找不到人。如今的红叶村,大不相同了,农民也会用无人机。”姬斌自豪地说。以前需要4、5个工人连续劳作一周的劳动量,现在用无人机喷洒,只需要一人操作,3小时就可完成喷洒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东流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入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式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业机械,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相融合,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智慧”之路。
通讯员 黄跃云
8月10日,记者走进东至县东流镇七里湖农业示范区。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满身土”的传统耕作模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在科技的助力下日渐完善。
在塔青湖村徐军荣承包的稻田里,伴随着插秧机呼啸而过,不到一刻钟时间,平整的稻田里便整整齐齐“长”出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旁边的田埂上,一摞摞摆放齐整的秧苗正在等待着“上机入地”。“以前无论是插秧还是撒播,我承包的400多亩地前后至少需要500多个工,50个工人忙活近10天才能全部完成,费时又费钱,有时更会累得好几天腰都直不起来!”徐军荣介绍说。如今,七里湖农业产业区大规模推行机械化操作,不仅节约时间,更提高了产量和效率。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插40多亩,相当于50多人的工作量,而且水稻存活率高、分蘖快、根茎壮、种植均匀,产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除了插秧机的使用,无人机也是种粮大户的一个“宝贝”,“无人机+农业”已经成了新农人的“标配”武器。伴随着轰鸣声结束,刚刚完成作业的无人机稳稳停在一边,短短15分钟,便完成了连片40亩稻田的农药喷洒。红叶村种粮大户姬斌回忆起曾经的农忙时节,感慨万分:“过去一到农忙的时候就头疼,费时费力就不说了,赶上高峰期,有钱都找不到人。如今的红叶村,大不相同了,农民也会用无人机。”姬斌自豪地说。以前需要4、5个工人连续劳作一周的劳动量,现在用无人机喷洒,只需要一人操作,3小时就可完成喷洒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东流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入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式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业机械,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相融合,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