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8日
元四二景
􀳂俞东升
  其一,水之景。甫一踏上贵池区里山街道元四村的土地,便邂逅了小河流水。
  这两条小河,与我寻常见到的河流,其形态不大一样。太朴山上的汩汩清泉,顺着村庄的东西两侧河道,潺湲流下。两条小河像履行一个契约,急匆匆地汇合于村庄的前面,宛如爱人的两弯手臂,将元四章村庄环抱。
  两条小河交汇处,存有一口古井,名叫“龙涎井”。单看这井名,就觉得此井有些来头;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口水井不是直井,而是呈蜗牛状,若要从井里取水,须沿着坡梯盘旋而下,一直走到蜗牛的“壳”里,才见到一汪清水。
  两条小河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打造的:河沿均垂直整齐地以石头驳岸,每隔二三十米,则横卧一座石板桥,方便村人出行。元四村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河面上的石桥修建于久远的年代,桥面的石板早被行人的鞋底磨得光滑。只可惜东河上有几座石桥被日寇飞机炸毁,仅残留桥墩,让人看了心生愤慨。小河两岸,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处石砌的斜坡,方便村民们下河洗浣衣物。
  看了这小河、这水井、这村庄,我不由自主地想:章氏祖先咋“谋”到了这样一块宝地?大山深处怎么还存有这样美丽而神奇的古村落?
  成群结伴的小鱼,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悠闲自在地嬉戏,它们仿佛知道有游客在观赏它们,便一动不动地“悬浮”在那儿,做出“摆拍”的姿势,以方便游人拍摄。游客愈多,小鱼儿就愈兴奋,“人来疯”般,一个摆尾,“嗖”地一下,从河的这一边弹射到另一边。
  看到这些生态野生鱼,我心里不禁想:再佳的地理位置,再美的自然山水,都要靠人去呵护。元四村秀美的村容村貌是值得欣赏和点赞的,元四章小河里的小鱼小虾也是幸运和幸福的。
  依傍着“龙涎井”和村前的小河,新建了漂亮的“观景亭”和“村民休闲文化广场”,广场的石头围栏上,雕刻着与元四村章氏有关的历史文字和精美图画,广场上安装了各类体育健身器材。站在村口石板桥上,映入眼帘的仿佛是一幅绝佳的水彩画——河流与村庄相依,小亭与古井相伴,人文风景和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其二,石之景。跨过村口的石板桥,走在元四村纵横交错的以圆石铺就的甬道上,触摸着雕刻精美的石鼓、石槛、石柱、石凳,观赏着以条石做屋基的古民居和老祠堂,欣赏着石头驳岸的东河、西河两岸旖旎风光……这个处处见“石”的古村落,宛若一块脱俗唯美的石雕,珍藏在皖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之间。
  翻看手机拍摄的元四村照片,发现元四村的石头有一个特点:无论是河畔的石坝、下河的石阶,还是河面的石桥、田地的石埂,所用的石头基本上都是红褐色的花岗石,就连村庄里的巷道,也是用大大小小红褐色鹅卵石铺就——这是元四村独特的“红颜色”景观。
  我很好奇:这些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石头,是哪一朝哪一代的章氏先民,辗转了多少路程,吃了几多苦头,从何处开凿,又是用什么工具将这些石头运回的呢?在古代,没有任何机械助力,仅凭着双手和肩膀,把这么多的石头运到村里,各归其所,物尽其用,我想,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无疑都浸染了元四章先辈们的汗水,也凝聚了章氏先人的智慧。
  在我的印象里,一般驳河坝的石头,至少有两面是平整的,这样以利于规整码砌。可是元四村驳河坝的石头却是大小不一、了无规则的花岗石,这些不同形状的石头因形就势垒叠在一起,把两条河坝驳得妥帖无缝,整齐如刀切。这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数百年来,历经无数次山洪的冲刷,两条河的石坝依然像精心打造的工艺品,完好如初。
  石头不会说话,但石头却有着恒久的记忆。地球上古老的建筑,大多是以石头为原材料,才得以留存久远。元四村亦如是。元四村庄里那些雕刻精美的门当石,造型别致的旗鼓石,还有古民居和古祠堂屋脚所用的方片石,无一不赓续和凸显了元四章人勤于劳作、耕读传家的优秀基因。元四章人用石头把这个古村落装扮得如此典雅素丽,他们也用石头记录并展示了章氏家族数百年来的不凡成就和荣耀。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