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15日
谈读书
我从开口说话,爷爷们就开始教我读书,其实我们家读书就是“吟哦诵读”古诗文,当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还有“吟诵”这个词。
我常常叮嘱我的“弟子”要用心读书,大的数江月和王曦,小的要数我的小外孙程沐了。每一篇,我都要教他们读无数遍给我听,直至我能听到爷爷们当年想要的效果才作罢。
记得201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才五岁的程沐脱了羽绒服坐在床上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始终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我拿着燕泥书屋那方一百四十余年的戒尺把他送到门外,告诉他:外婆什么时候听到你把“怒发冲冠”四个字,以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读到有十足的英雄气概,就什么时候进来。五岁的他,单衣在寒风里,把这两句读了大约有二十来分钟。直到我听到他有从腹腔里发出的声音,才叫他进屋。当他来到床前,我问他冷不冷,他说不冷。我郑重地告诉他:你刚才读书的感觉就是岳飞岳元帅了,浑身流淌的都是爱国热血,所以就感觉不到冷了。他一脸正气。
吟诵是有等级分别的,我知道的有普通的私塾调和文人雅集时的慢吟。私塾调旋律简单,目的在于背诵诗文。而注重审美的文人慢吟则旋律优美,艺术性强。真正来讲,我们家读书分为唱、吟、哦、诵、念几个层次,根据诗作内容的不同而读的方式也不同,其称“唱”为“如歌”;“吟”为“如泣”;“哦”为方言歌咏,“诵”为“如诉”。可见,吟诵是介于念与唱之间的中间形式,偏向唱的称为吟,偏向念的称为诵。
古人“吟诗”与“作诗”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一旦有了创作冲动和灵感,便会选择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吟之咏之,诗句便会以某种格律和调式产生,这可能就是爷爷们常说的“心维口诵和字由心生转笔落”了。
爷爷们无数次以高祖筱陆公训弟子的话训我:诗贵在真,真者,适于时,适于境,适于我也。人之真情,可以动物,以歌咏出之,所感更甚。读古人的文字,先要看一看他们的创作背景,再要捋一捋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接下来再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然后用你的声音来诠释作者的情怀,即便是不能完全达到情通古人,也要尽可能地触摸到古人的灵魂。爷爷们的教诲,我至行将就木也会铭记于心!
所以我要求我的“弟子”:你读李清照的文字,你就是易安;你读李白的文字,你就是谪仙;你读苏轼的文字,你就是东坡。你读到小令里的“袜刬金钗溜”,你就要用你的声音表达出她的慌乱失态;你读到“和羞走”,你就要用你的声音诠释出她的青涩含羞;你读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时,我要听到有“玉”的清脆、“笛”的悠扬悦耳,以及“飞声”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波动;你读到“大鹏飞兮振八裔”时,我要听到太白临终时呼出大鹏壮志未酬的情感爆发,和疾病之后气力不支的浩叹残缺;你读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我要通过你的声音感受到东坡的豁达和通透;你读到“我亦是行人”时,我要透过你的声音看到苏轼的谦虚和儒雅……
我也常用爷爷们训我的话来训我的弟子:年少更须苦读书,心维口诵乐何如?若能吐出方家义,飞有鸢兮跃有鱼。总之,文字本身是没有温度的,文字的温度是读者给予的。你读书,你得用心去品,你既要做到情通古人,还要读到鸢飞鱼跃,这大概也就是吟诵的魅力吧!否则,你可能只是停留在识字这个层面。
我常常叮嘱我的“弟子”要用心读书,大的数江月和王曦,小的要数我的小外孙程沐了。每一篇,我都要教他们读无数遍给我听,直至我能听到爷爷们当年想要的效果才作罢。
记得201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才五岁的程沐脱了羽绒服坐在床上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始终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我拿着燕泥书屋那方一百四十余年的戒尺把他送到门外,告诉他:外婆什么时候听到你把“怒发冲冠”四个字,以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读到有十足的英雄气概,就什么时候进来。五岁的他,单衣在寒风里,把这两句读了大约有二十来分钟。直到我听到他有从腹腔里发出的声音,才叫他进屋。当他来到床前,我问他冷不冷,他说不冷。我郑重地告诉他:你刚才读书的感觉就是岳飞岳元帅了,浑身流淌的都是爱国热血,所以就感觉不到冷了。他一脸正气。
吟诵是有等级分别的,我知道的有普通的私塾调和文人雅集时的慢吟。私塾调旋律简单,目的在于背诵诗文。而注重审美的文人慢吟则旋律优美,艺术性强。真正来讲,我们家读书分为唱、吟、哦、诵、念几个层次,根据诗作内容的不同而读的方式也不同,其称“唱”为“如歌”;“吟”为“如泣”;“哦”为方言歌咏,“诵”为“如诉”。可见,吟诵是介于念与唱之间的中间形式,偏向唱的称为吟,偏向念的称为诵。
古人“吟诗”与“作诗”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一旦有了创作冲动和灵感,便会选择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吟之咏之,诗句便会以某种格律和调式产生,这可能就是爷爷们常说的“心维口诵和字由心生转笔落”了。
爷爷们无数次以高祖筱陆公训弟子的话训我:诗贵在真,真者,适于时,适于境,适于我也。人之真情,可以动物,以歌咏出之,所感更甚。读古人的文字,先要看一看他们的创作背景,再要捋一捋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接下来再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然后用你的声音来诠释作者的情怀,即便是不能完全达到情通古人,也要尽可能地触摸到古人的灵魂。爷爷们的教诲,我至行将就木也会铭记于心!
所以我要求我的“弟子”:你读李清照的文字,你就是易安;你读李白的文字,你就是谪仙;你读苏轼的文字,你就是东坡。你读到小令里的“袜刬金钗溜”,你就要用你的声音表达出她的慌乱失态;你读到“和羞走”,你就要用你的声音诠释出她的青涩含羞;你读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时,我要听到有“玉”的清脆、“笛”的悠扬悦耳,以及“飞声”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波动;你读到“大鹏飞兮振八裔”时,我要听到太白临终时呼出大鹏壮志未酬的情感爆发,和疾病之后气力不支的浩叹残缺;你读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我要通过你的声音感受到东坡的豁达和通透;你读到“我亦是行人”时,我要透过你的声音看到苏轼的谦虚和儒雅……
我也常用爷爷们训我的话来训我的弟子:年少更须苦读书,心维口诵乐何如?若能吐出方家义,飞有鸢兮跃有鱼。总之,文字本身是没有温度的,文字的温度是读者给予的。你读书,你得用心去品,你既要做到情通古人,还要读到鸢飞鱼跃,这大概也就是吟诵的魅力吧!否则,你可能只是停留在识字这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