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26日
观鸟台
居住在池州,最奢侈的享受便是徜徉平天湖湿地公园。
公园里的小路环绕纠缠,随着各种花草树木蜿蜒向前。沿小路,随意地走,有时像走进了迷宫,绕来绕去,总走不出那一片绿色,但只要稍微留心,便可走到公园的边边角角,或是任何一个想去的景点。小路的沥青路面上涂抹着一层红色颜料,边沿镶嵌着金黄色,行走其上,偶一回头,以为自己正踩着一条舞动的彩带,脚步和身体自然而然地轻盈起来。小路两边,草木繁茂,鲜花盛开。大片青紫色的草甸上,开着一簇一簇蓝幽幽的小花,庄重,典雅;成片碧绿的美人蕉中,一茎一茎红色的花朵,高挺着,像燃烧的火把,放眼望过去,又像是一片火焰闪烁的海,壮观,惊艳。走着走着,冷不丁撞上几棵桃树,树枝上还挂着一些已经熟透的小毛桃。或者,遇上一小片枣林,枝头缀满黄亮亮的椭圆形的小山枣。走到公园的深处,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风掠过花丛或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偶尔也有潺潺的流水声闯入耳鼓,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公园里最多的是荷花。有草树间“蜗居”的小片荷塘,更有绿波荡漾的成片碧荷。初秋时节,“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蕴虽寡淡了些,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不曾逊色。无边的绿荷之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粉色的花朵,有璀璨绽放的,有花开半朵的,也有些含苞待放的,亭亭玉立,像一个个骄傲的小公主。走近这大片荷叶平铺的水域,浓郁的荷香一下子攫住了我,我仿佛陷进了吴侬软语的温柔乡里。记忆中家乡小水凼里的几支荷,是没有香味的。之前,我见过的最大的荷塘,便是清华园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一年夏天去北京,几经周折,硬是赶到清华园,目睹了一回“荷塘月色”,但遗憾得很,那里的荷香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醇厚绵长的清芬,我还是生平第一回遇见。我想,这样的荷香,也许只有在江南辽阔的水域里,只有在没有车马喧哗、人声鼎沸的郊野外,才会有幸遇见。
沿着水上曲曲折折的小桥,走进碧荷的深处,盛大的绿色包裹着我,幽幽的荷香浸润着我,我仿佛飞升仙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尽情享受这无边的绿色盛宴。由西往东,小桥的东头有一处奇怪的建筑,兀立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它既非楼台,也非亭阁,远看是个圆柱体,约莫三层楼高,没有顶,露天的,柱体外包裹着一层密密的网。近看是个“S”形盘旋而上的露台,钢筋水泥做的,外面的网也是铁质的,这网大概是露台的安全设施吧。来到这里,拾级而上,站到露台的最高处,大片水域尽收眼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二字用来描绘这密密层层的荷叶真是最恰当不过了。一叶一田,田田相连,高高低低,平铺着,错落着,既平面又立体,俨然一幅艳丽的水彩画。有风的时候,无边的荷叶肩并肩地随风舞动,浩浩荡荡的,就仿佛成百上千穿绿着翠的大妈,在跳一场盛世欢颜的广场舞;风大的时候,一掌一掌的荷叶摇摆着,晃动着,像无数跳跃的绿色火焰,汇成一片绿色的火海。而每一片叶,又仿佛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蓝色妖姬。这时节,叶是主角,花才是叶的舞伴。绿叶丛中,疏疏落落的荷花,就像停歇在万顷碧波中的高脚水鸟,它们正伸长脖子屏气凝神地觅食。突然想起这露台的名字——“观鸟台”,这明明就是“观荷台”嘛,为什么叫“观鸟台”呢?是眼前这种景象启发了那个给露台命名的人,抑或是登台俯瞰,这一片繁花盛开的碧荷,就像一只栖落的七彩凤凰?
带着疑惑,询问家人,竟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这天晚上,携家人直奔那片水域,再次登上“观鸟台”。是夕,天高气爽,明月高悬。白天走过的小桥,两边霓虹闪烁,烟雾袅袅,仿佛这凡尘已化成仙界。月光如水,倾泻而下,迷离朦胧,与霓虹相映衬,使这荷叶与荷花更显妩媚和神奇了。从露台俯视,一叶叶安静的荷,又宛若一张张浅笑嫣然的脸,这时候,我们仿佛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台下人潮涌动,数万观众正仰视着我们,膜拜着我们,并不时地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一种众星捧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突然,六岁的小孙女一蹦一跳地来到我身边,拉起我的手,问道:“奶奶,你看那许多荷叶像不像许多鸟巢啊?”我惊悟:是啊,这荷叶一顶一顶的,向上托起,确实像聚集的鸟巢!难道给这“观鸟台”命名的人,与我小孙女的想象不谋而合?只是这么多鸟巢,要承载多少只鸟啊!如果真有这么多鸟栖息在这里,那又该是怎样恢宏壮阔的景象呢?我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把这“观荷”的露台命名为“观鸟台”,但我能想象,到了秋末冬初,荷叶凋残,这大片的水域,一定会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在向南迁徙的途中,降落在这里小憩。到那时候,我们若再来,或许会发现这里已是鸟的天堂,这“观鸟台”,也或许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观鸟之所在。再说,这一片湿地,是不是池州人特意为鸟守候的家园呢?
池州,宛若小家碧玉,宜居宜家。门前有小河流过,房后有四季花开。左手平天湖,右手齐山。青山绿水,放逐灵魂,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公园里的小路环绕纠缠,随着各种花草树木蜿蜒向前。沿小路,随意地走,有时像走进了迷宫,绕来绕去,总走不出那一片绿色,但只要稍微留心,便可走到公园的边边角角,或是任何一个想去的景点。小路的沥青路面上涂抹着一层红色颜料,边沿镶嵌着金黄色,行走其上,偶一回头,以为自己正踩着一条舞动的彩带,脚步和身体自然而然地轻盈起来。小路两边,草木繁茂,鲜花盛开。大片青紫色的草甸上,开着一簇一簇蓝幽幽的小花,庄重,典雅;成片碧绿的美人蕉中,一茎一茎红色的花朵,高挺着,像燃烧的火把,放眼望过去,又像是一片火焰闪烁的海,壮观,惊艳。走着走着,冷不丁撞上几棵桃树,树枝上还挂着一些已经熟透的小毛桃。或者,遇上一小片枣林,枝头缀满黄亮亮的椭圆形的小山枣。走到公园的深处,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风掠过花丛或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偶尔也有潺潺的流水声闯入耳鼓,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公园里最多的是荷花。有草树间“蜗居”的小片荷塘,更有绿波荡漾的成片碧荷。初秋时节,“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蕴虽寡淡了些,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不曾逊色。无边的绿荷之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粉色的花朵,有璀璨绽放的,有花开半朵的,也有些含苞待放的,亭亭玉立,像一个个骄傲的小公主。走近这大片荷叶平铺的水域,浓郁的荷香一下子攫住了我,我仿佛陷进了吴侬软语的温柔乡里。记忆中家乡小水凼里的几支荷,是没有香味的。之前,我见过的最大的荷塘,便是清华园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一年夏天去北京,几经周折,硬是赶到清华园,目睹了一回“荷塘月色”,但遗憾得很,那里的荷香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醇厚绵长的清芬,我还是生平第一回遇见。我想,这样的荷香,也许只有在江南辽阔的水域里,只有在没有车马喧哗、人声鼎沸的郊野外,才会有幸遇见。
沿着水上曲曲折折的小桥,走进碧荷的深处,盛大的绿色包裹着我,幽幽的荷香浸润着我,我仿佛飞升仙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尽情享受这无边的绿色盛宴。由西往东,小桥的东头有一处奇怪的建筑,兀立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它既非楼台,也非亭阁,远看是个圆柱体,约莫三层楼高,没有顶,露天的,柱体外包裹着一层密密的网。近看是个“S”形盘旋而上的露台,钢筋水泥做的,外面的网也是铁质的,这网大概是露台的安全设施吧。来到这里,拾级而上,站到露台的最高处,大片水域尽收眼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二字用来描绘这密密层层的荷叶真是最恰当不过了。一叶一田,田田相连,高高低低,平铺着,错落着,既平面又立体,俨然一幅艳丽的水彩画。有风的时候,无边的荷叶肩并肩地随风舞动,浩浩荡荡的,就仿佛成百上千穿绿着翠的大妈,在跳一场盛世欢颜的广场舞;风大的时候,一掌一掌的荷叶摇摆着,晃动着,像无数跳跃的绿色火焰,汇成一片绿色的火海。而每一片叶,又仿佛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蓝色妖姬。这时节,叶是主角,花才是叶的舞伴。绿叶丛中,疏疏落落的荷花,就像停歇在万顷碧波中的高脚水鸟,它们正伸长脖子屏气凝神地觅食。突然想起这露台的名字——“观鸟台”,这明明就是“观荷台”嘛,为什么叫“观鸟台”呢?是眼前这种景象启发了那个给露台命名的人,抑或是登台俯瞰,这一片繁花盛开的碧荷,就像一只栖落的七彩凤凰?
带着疑惑,询问家人,竟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这天晚上,携家人直奔那片水域,再次登上“观鸟台”。是夕,天高气爽,明月高悬。白天走过的小桥,两边霓虹闪烁,烟雾袅袅,仿佛这凡尘已化成仙界。月光如水,倾泻而下,迷离朦胧,与霓虹相映衬,使这荷叶与荷花更显妩媚和神奇了。从露台俯视,一叶叶安静的荷,又宛若一张张浅笑嫣然的脸,这时候,我们仿佛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台下人潮涌动,数万观众正仰视着我们,膜拜着我们,并不时地为我们鼓掌,为我们喝彩,一种众星捧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突然,六岁的小孙女一蹦一跳地来到我身边,拉起我的手,问道:“奶奶,你看那许多荷叶像不像许多鸟巢啊?”我惊悟:是啊,这荷叶一顶一顶的,向上托起,确实像聚集的鸟巢!难道给这“观鸟台”命名的人,与我小孙女的想象不谋而合?只是这么多鸟巢,要承载多少只鸟啊!如果真有这么多鸟栖息在这里,那又该是怎样恢宏壮阔的景象呢?我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把这“观荷”的露台命名为“观鸟台”,但我能想象,到了秋末冬初,荷叶凋残,这大片的水域,一定会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在向南迁徙的途中,降落在这里小憩。到那时候,我们若再来,或许会发现这里已是鸟的天堂,这“观鸟台”,也或许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观鸟之所在。再说,这一片湿地,是不是池州人特意为鸟守候的家园呢?
池州,宛若小家碧玉,宜居宜家。门前有小河流过,房后有四季花开。左手平天湖,右手齐山。青山绿水,放逐灵魂,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