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27日
教育世家

  􀳂徐必胜

  我家四代书香,也是教育世家。

  我的曾祖父徐兰生,晚清进士。三祖父徐佩斋早年毕业东南大学,曾任安徽大学教授,注册股长。抗战时期,辞去安徽大学职务,回到家乡,创办至德县初级中学,虽然条件艰苦,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四祖父徐景斋比我父亲徐孝钧大三岁,当年同读省立第一师范并同从大厦大学肄业。1949年前,徐景斋曾任至德县教育科长、周氏私立敬慈小学校长。敬慈小学是周馥后代周志俊先生于1946年创办的。

  徐氏家族和周氏家族和睦相处,源远流长。周馥四子周学熙兴办宏毅学舍、修文庙得到了徐氏学人大力支持,他们见面机会很少,有时间回家乡就谈孝道文化,谈敬慈小学,特别是秋浦年间修文庙费尽心血,而徐氏家族兴办崇善学堂,相互取长补短。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志俊先生回乡创办私立敬慈小学。首批聘任徐景斋为校长,徐孝钧为骨干教员,他俩果断接受聘任并辞去至德中学职务。接着聘请第二批,其中有张发家、周明湘、甘立仁、徐孝和、包静仪等名师,还聘请了音体美等科专业教师郑象益、方祖尧、江汉,聘请了校医王友梅。由于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质量好,因而在县内外乃至省城安庆都很有名气。我跟随父亲在此完成小学三年学业,直到1949年。所有在校学生不收学杂费,到仁寿诊所看小病也不收钱。平时学校管理得很严,教学相长,着重平时。每周一早上晨会,唱校歌,校长在会上有主题讲话。如安全纪律、团结互助等内容,如在街上见到老师喊立正、敬礼或者鞠躬。敬慈小学办学时间不长,但在东至教育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比起前辈,我家要算我的书读得最少。1957年我在太湖师范毕业,被县教育局分配到偏僻的兰程大队创办沈山小学。这里的校舍就是祠堂,没有课桌,就用木板加砖头搭砌。我在这所学校苦干了两年,学校由20多人的单班小学发展到50多人的双班小学。

  1958年我带薪到教师进修班进修半年,后分配到马田中心小学工作。1966年我被调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山区工作。我在高岭小学工作2年,蔡岭小学工作8年。当地有句谚语:高岭不高,低岭不低,蔡岭上楼梯。蔡岭海拔数百米,近千个石板阶梯,考验了多少人啊!是的,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苦沿着崎岖坎坷向上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山顶。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累了就在山腰亭子里休息一会再前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我在山里当了十年的孩子王。为了普及义务教育,一个学生都不能少,孩子辍学了,有我的家访脚印。在寒暑假期里,砍柴、砍毛竹上街卖钱,用这些钱来买学习用品、买生活用品送给家庭贫困的孩子们,到他们家说服其父母同意孩子继续上学。准许学生带弟弟妹妹上学。学校背后的山坡上,有我带学生种植的茶树。1973年,我带领高年级学生参与过新尧渡河改河工程,挑土挑沙,吃住在梅城群众家里。农忙双抢,也有我们学校师生的血汗。

  十年光阴磨砺了一个人的毅力,耕耘的种子总会开花结果,蔡岭这个只有83户人家的大队,出了不少大中专毕业生,我感到自豪,因为我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后来,我调到了东至县城,分别在梅城小学、南门岭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了20多年后,于东至二中退休。43年的教育生涯,使我体会到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