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2月17日
张溪侉粑
􀳂胡孝清
  东至张溪的侉粑,做得特有劲道,味道可口,是东至的经典名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曾经对张溪侉粑进行过报道。
  相传,元末明初全国各地有不少人移民张溪老街,并先后将各地的风味小吃带到这里。江西的盖粑、徽州的油饼、青阳的发糕……纷纷在老街落地生根,侉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他们有的摆摊设点坐地经营,有的肩挑货笼走乡串村。侉粑等特色小吃,把古镇的早点、夜宵业装扮得五彩缤纷,浓浓的甜香味在老街上空飘逸。
  据老辈人说,张溪侉粑当属“老排侉粑”和“汤氏侉粑”最为出名。
  祖籍湖北的老裴(张溪人多喊他老排)侉粑店,坐落在上街头的曹家闸处。老排侉粑用老街的优质井水和精致白面制作而成。裴师傅做侉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将手中的滚筒擀面杖,当打击乐器,敲出敞亮而激越的乐曲。每天清晨,只要不绝于耳的“踢踢踏踏”的旋律一响起,人们就知道裴老爹在做侉粑了。他不紧不慢地从头天发酵好的大面团上切下一根长条,在案板上摔打一番,用滚筒面杖擀扁,涂上猪油、蜂蜜,撒上芝麻、葱花,切成块块粑胚,一个个拉长,一块块贴在通红的炉膛里。待炉内全部贴满后,盖上炉盖,接着就用一个破芭蕉扇,向炉内“呼呼”地扇风鼓气。手法灵活娴熟,一气呵成,似乎完成在眨眼之间。当炉内溢出的侉粑香味,开始在老街上空飘荡时,裴师傅就打开炉盖,用粑钳边夹边烘,慢条斯理地取出,井然有序地摆放。里嫩外酥的“老排侉粑”,咸香裹酒味,色泽金灿灿,外形胖乎乎。闻着口生津,看着垂涎涌。
  20世纪50年代初,老街众多饮食、小吃都由合作总店经营,裴师傅被分配到张溪农具厂当红案炊事员。虽然张溪人再也没有吃到过“老排侉粑”,但那“踢踏”的旋律,那别具一格的招式,那带着酒味的甜香,永留张溪人心中。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末开始,侉粑的香味又开始飘荡在古镇的上空。在汪坡路口,有家颍上籍汤姓父子做的“汤氏侉粑”,填补了昔日“老排侉粑”的空白。他们使用老面发酵,使用炭炉加热。原生态食材,纯绿色烘烤,使“汤氏侉粑”生意兴隆,久盛不衰。听说就连路过张溪的长途旅客、短途行人,都寻着香气而来,在侉粑摊前围成一圈,大包小袋地将侉粑抢购一空,将“汤氏侉粑”带向远方。张溪侉粑再次闻名遐迩。
  我也特别喜欢吃张溪侉粑,只要路过此地,都要买两个嚼嚼。这天,我再次路过张溪,在那个熟悉的侉粑店前仔细观察老板如何做侉粑的。只见他快速擀面、切条,撒上芝麻和葱花,双手点水,来回捻起侉粑将其贴在炉壁上,身体一躬一躬,俯着脊背,肩膀忽上忽下,左右摇摆,然后一分钟左右拿火钳利索地钳出,这一系列动作如一气呵成,很有“范儿”。从擀面到一锅金灿灿冒着热气的侉粑出炉只需八分钟左右。
  一位顾客问道:“大叔,你一天做这么多,卖得出去啊?”老板笑道:“不愁卖。慕名而来的顾客很多,我还通过抖音平台进行销售,出外打工的家乡人都是在平台购买我家的侉粑,说我家侉粑有家乡的味道。”
  张溪侉粑这么受人青睐,除了吃起来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就是乡愁的味道。但愿张溪侉粑制作技艺能够世代流传,古镇这张亮丽的小吃名片永不消失。

Copyright © 2006-2008 chiznews.com
  主办单位:池州日报社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东湖中路315号 联系电话:0566--2037332 PostCode:247000
  备案号: 皖政新办备06018号 ICP号:皖ICP备 0600904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