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1日
晨光短笛里的九中时代
􀳂贺世恩
  1979年我考到九华中学上高中,语文老师陈思昂为了丰富我们的阅读,有时候会拿《人民日报》副刊“晨光短笛”版上的散文讲读给我们听。
  陈老师是安徽滁州人,个子不高,走路急急的样子,讲话带较明显的皖东口音,短促干脆。陈老师讲读文章讲到兴奋处,嘴里会一个劲地发出“啧啧啧”的声音,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家住九华乡,离九华中学有五里多路,属于不太远的,所以不能住校,我每天要走10多里路,早出晚回。日子长的时候还好,冬天日子短,早上天刚亮就出门,下午天黑才能到家。走读生迟到是常有的事,如果第一节课是陈老师的语文课,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准备喊“报告”时,陈老师就会抢先挥挥手,示意快进来,他不停顿地讲他的课。如果陈老师正讲到精彩处,我就急匆匆在“啧啧啧”声中勾腰敛气坐到座位上。
  我那时不了解《人民日报》,更不知道《人民日报》副刊是咋回事,只是对晨光短笛有一种模糊的熟悉和亲切感觉。农村的孩子上学并没有脱离农活,早晚和星期日、节假日都是要做农活的。艰苦的农活和紧张的读书生活之余已经没有机会做最基本的审美训练,也很少有审美的经验,晨光短笛中的美我是难以领略到的,只是说不清道理地对晨光短笛这四个字有好感。
  或许是晨光对所有人都先天地赋予审美的体验,我很喜欢晨光。走读的路途每天都身披晨光,心情愉悦,少年的脚步在晨光里轻盈跳弹,五里的上学路途丝毫不觉得累乏。东边九华山嵯峨的山线在太阳出山时候编织出千万种形状的朝霞,灿烂放射,有的射向天穹,有的射向山谷,有的照射到村庄房舍上,也照射到青春活力的男女同学的脸上。喜欢朝霞很自然地就会过渡到喜欢晚霞,放学回家的路上,在绚烂的晚霞里走回温暖的家的感觉特别有滋味。好感觉是逐渐扩散的,渐渐地,我也喜欢上路途的景色,尤其喜欢看夏季雨后天晴的九华山的云雾,那绵白的云雾被大自然的巨手揉捏成千奇百怪的形状,在青黛的山幕里做无穷的变幻,非常好看。
  那时农村里极简单的娱乐也是很奢侈的享受。村子里有个家境稍好的人,小时候学过吹笛子,在夏天晚上坐在竹凉床上乘凉时会拿出笛子吹上几曲。清脆的笛声在星月下从远处悠扬地荡漾过来,带来丝丝清凉,在寂寞的夜晚送来几分快乐,那美妙的感觉一直刻在心里。晨光短笛于我高中时代的审美帮助也就以上这些,但记忆很深。
  陈老师经常读好的文章给我们听,对我写作文有很大帮助。我的作文水平尚可,在“晨光短笛”上好文章的影响下更有进步,有篇作文被陈老师作为范文在几个班级里宣读,让我很是得意。班上有位同学的父亲剧本写得好,这位同学就学写剧本。我也受他蛊惑写散文,还不知天高地厚地投稿人民日报副刊,结果当然不会被采用,更坏的结果是退稿信寄到班上,羞得我想找地缝钻。
  晨光短笛就是这样陪伴我很快度过高中两年的时光,我与众多同学一道如渠水般从九中流淌出去。毕业后我参军入伍,后退役转业工作,日子不知不觉过去几十年。几十年岁月过滤掉许多记忆,九华中学在印象中残留较多的便是与晨光短笛关联的一些往事。陈老师虽然在我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调回老家离开了我们,但这几十年中每每读到一篇好文章,还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陈老师那极具感染力的“啧啧”声。
  九华中学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我回九华老家,总是愿意从六泉口右拐,逆九华河而上,经过九华中学旧址,扭头看几眼,耳边隐约有陈老师讲读精彩文章时的“啧啧啧”声。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